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晚谈

5000月薪招诺奖得主?
无知、无聊、无底线!

评论员 宋学敏

  近日,有网友在某招聘平台发现,一家杭州的设计公司招聘文案策划,称获得格莱美、诺贝尔等荣誉的优先考虑,薪资为5000元—7000元。4月14日,《潇湘晨报》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该职位已经关闭。记者联系到该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职位关闭“可能我们已经招好了”,还对记者表示,要求格莱美、诺贝尔奖“是开玩笑”。招聘平台客服称,已经收到对该公司的举报,举报一经核实,举报结果将持续作用于被举报账号在平台上的综合信用评价,企业信用评价过低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招聘使用。

  诺贝尔奖得主与月薪5000元—7000元的文案岗位形成荒谬对比,格莱美音乐奖与文案策划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此离谱的要求,显然不是专业筛选,而是企业为博眼球的“玩梗式招聘”。这些年,类似的奇葩招聘我们见得不少。从“肤白貌美大长腿”到“不招秃头”,从星座测试到查父母职业,这些离谱要求背后,其实是企业想用最少的成本换来最多的关注。企业把招聘当段子写,求职者的时间和信任就被当成了笑话。

  更离谱的是,有些企业还把这种奇葩门槛当成了筛选“听话员工”的手段。然而,招来了听话的员工,吓跑的却是真正的人才。试想如果公司在招聘时都不正经,怎可能是家正经公司?招聘要求信口开河拿人开涮,真正的人才都懒得搭理。

  “玩梗式招聘”让人厌恶和鄙视,还因为它正好戳中了大家对就业内卷的痛点。“秃头歧视”背后是对年龄焦虑的影射,“貌美优先”暗含对外貌苛求的不满。企业把歧视性条件包装成玩梗,看似搞笑,实则是在消耗社会的信任,让求职者对招聘市场的公平性越来越没信心。

  要让招聘回归正轨,得从多方面下手。劳动监察部门可以建个“奇葩招聘”黑名单,让违规企业付出代价;招聘平台得装上“过滤器”,自动拦截那些歧视性关键词;行业协会也该把招聘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媒体更要持续曝光这些荒唐案例,让企业在舆论压力下不敢再乱来。而求职者面对这些离谱要求,也别忍气吞声。及时举报、勇敢说“不”,既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净化招聘环境。

  招聘是企业和求职者的双向选择,不是企业单方面的流量秀。那些把招聘当段子写的企业,最后只会落得“捡了流量、丢了人才”的下场。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不会用诺贝尔奖的笑话,去换5000元月薪的尴尬。只有专业、透明的招聘,才能让真正的人才与岗位实现高效匹配,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找到靠谱的岗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天下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读吧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专刊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小作文
5000月薪招诺奖得主?无知、无聊、无底线!
争渡 两港一航连接多地旅游线路
跨境公路运输(TIR) 今年首趟顺畅通关
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