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也离不开写人,想让习作“活”起来,关键是要把一个个细节转化为生动情节。细节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环节、小事情,而细节描写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进行细腻、具体且生动地刻画。
以小见大 聚焦细微
同学们读一本小说或看一部电视剧时,为何被感动?或许会说是情节感人,但故事不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来展现的吗?一部表现红军长征题材的电视剧,正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展现长征的艰苦与悲壮。比如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一面被炮火熏黑、被子弹打出弹洞的旗帜,依然屹立不倒,这种细节往往会让观众感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在同学们讲述一件事时,同样离不开细节。只有在细微处着笔,才能写出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以“母爱”为例,妈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唠叨等,都饱含着爱的力量。
一个动作:夜深人静,你躺在床上迷迷糊糊还未睡着,妈妈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悄悄帮你掖好被角,然后在床边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才又悄悄离开。这“轻手轻脚”“掖好被角”“站了一会儿”,就是无声的牵挂,是母爱的温柔。
一个眼神:当你考试、表演失利垂头丧气时,妈妈没有责备,只是投来一个充满理解、鼓励和坚定信任的眼神。这无声的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一句唠叨:“天冷了,多穿点”“路上小心”“记得喝水”,这些看似重复甚至有点让你烦的叮嘱,其实字字句句都是担心与关爱。
一个习惯:你每天早上起床都奇怪,为何昨天穿脏的鞋子总是变得干干净净?后来才发现,那是妈妈每晚等你睡熟后,默默蹲在地上仔细擦拭的结果。这“每晚等你睡熟后”“蹲在地上仔细擦拭”,就是日复一日的付出。
这些细微描写,就是典型的细节,不需要惊天动地,恰恰是这些生活中的“小镜头”,不仅饱含着最真实、最深沉的情感力量,还能变成读者眼前可“看”可“感”的具体画面。以小见大的生动细节往往蕴含着深意,能有力地深化习作的主题和思想。
抓动情点 细之再细
老师在批改习作时常常发现,许多同学的描写缺乏感染力,明明内容很有潜力,读起来却如同嚼蜡,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往往是缺少细节,只是简单地用一两句话一笔带过。其实,情节比故事重要,细节比情节重要,因为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生动的细节。
有个女同学写了一篇《妈妈给我梳头》的习作,最初她是这样写的:今天早上,妈妈站在镜子前为我梳辫子,我冲着镜子里的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没说话,但我感觉她的眼圈有点红,好像想哭。
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后来对这篇习作进行了修改,文字马上变得鲜活起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房间里,妈妈总喜欢用一只绵软的大手轻轻按在我的头顶上,另一只手拿着小梳子,细细地把我的头发拢顺。她的动作那样轻柔,每梳一次,一丝丝感觉从我头顶传到脚底,麻酥酥的,像一首舒缓的曲子在身边荡漾。有时,梳子挠得痒痒的,我会忍不住“咯咯”地笑个不停。这时,妈妈也会停下来,微微一笑,眼神里满是温柔。我转过头去,发现她正冲着我笑,那笑容里藏着无尽的爱意,顿时我心里暖暖的。
通过修改,一个关爱女儿的妈妈形象跃然纸上。可见,习作的“动情点”在于梳头的过程,在于母女对视的瞬间。这种动作加表情的细节描写,胜过了千言万语。
一个细节出现一次,是细节;出现两次,还是细节。但是,当一个细节出现很多次的时候,这个“细节”其实就变成了“情节”。这种细之再细的情节,可以“安装”在一个人物的身上,也可以“加载”在故事的进程上。让细节变成情节,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可以使事件的宽度和人物的深度大大加强,习作也会“有血有肉”。
真实出彩 加些修饰
究竟什么地方应粗、什么地方应细呢?在故事进展中,直接与主题有关的应细,仅仅起补充或连接作用的可以粗一些,因为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就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生动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看了之后印象深刻。
还拿上述“梳辫子”未修改的初稿举例说明:一是细节缺失,梳辫子的过程完全空白,读者无法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二是情感表达生硬,“我爱你”的直白表达和妈妈“眼圈有点红”的描写显得突兀,缺乏铺垫和支撑,显得不够自然;三是不够真实,表达方式更像是为了表达情感而表达,缺乏生活场景中那种自然流露的温情和细微动作的支撑,容易显得刻意甚至失真。比如,仅仅通过一句“眼圈有点红”就想表达感动,显得单薄且缺乏说服力,没有前因后果的细腻铺垫,情感的爆发点就显得悬浮。
可见,一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当读者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时,整篇内容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时,需要平时观察生活的日积月累。
虽然同学们知道细腻的描写能打动人心,催人情愫,但如何进行更加细腻描写呢?那就加些修饰,即“驻足观赏,细言慢行”。
修饰就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加感染力,让习作更有滋味。就像一间房间,装修前和装修后,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一篇发表习作这样描写:“月光下,姥姥搂着我,用柔和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歌谣,轻轻的,像三月的春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姥姥在月光下、小院中搂着“我”,给“我”唱起动听的歌谣,那月色下荡漾的爱,读完让人特别感动。
所以,运用修辞手法能为句子增添“慢镜头”般的画面感,会更打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