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寻根到开枝散叶

——记叶嘉莹先生中华诗教的书院情怀
陈 焰

  叶嘉莹先生在《赠故都师友绝句》之十二诗云:“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她将自己比作一株散木,前半生一直漂泊海外,却始终心系中华古典文化之根。

  寻宗之愿·归巢之路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自幼便浸润于古典诗词与书香门第的熏陶。

  叶先生曾回忆:“我家故居中的一种古典诗词的气氛与意境,确实对我有过极深的影响。这所庭院不仅培养了我终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引领我走上了终生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的途径。”

  十一岁时,伯父便教她学着作诗,老宅庭院中的景物成为写诗的主要题材。比如这首七绝《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这座老宅曾是她心中理想的古典诗词研究基地。叶先生发过愿:“我曾梦想着要以我的余年之力,把我家故居改建成一所书院式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所。”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个人漂泊,叶先生改造老宅的愿望在现实中受阻。2003年因城市规划,察院胡同四合院被拆。

  2015年,叶先生的夙愿终于在南开大学落地生根,由多方力量共同促成的“迦陵学舍”正式建成。这一文化地标的诞生,凝聚了海内外各界对中华诗教的鼎力支持:澳门实业家沈秉和、旅美华人刘和人,各捐资一百万,南开大学也共同出资。学舍选址于马蹄湖畔,毗邻数学家陈省身故居“宁园”,象征文理交融的学术传统。其建筑风格融合古典园林意境与现代功能,庭院内恭王府捐赠的两棵西府海棠,更添人文雅韵。保定莲池书院移植的古莲花,寓意千春犹待发华滋。从家具到典籍的布置皆体现中华诗教精神。

  创新延续·文化自信

  叶先生曾在《向晚二首·其一》中喟叹:“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而迦陵学舍终于圆了她的书院梦。学舍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建,更是她中华诗教理念的鲜活载体:在国际对话方面,学舍承办“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全球学者共探诗词与世界文明的互鉴可能。在文化辐射领域,依托学舍,南开大学发起“中华诗教润乡土”行动,将诗词教育渗透至基层,通过“迦陵杯·诗教中国”大赛激发全民参与。

  叶先生的实践与迦陵学舍的建设,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的觉醒与重构:叶先生主张以吟诵、AI技术、短视频等多元形式激活诗词生命力,如抖音平台播放量超1.5亿次的《唐诗三百首》系列,让诗词成为“读我们相似的生命体验”的文化纽带,从而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她强调诗词承载的“兴观群怨”功能,认为其能帮助现代人抵御功利主义侵蚀,重拾“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精神境界。诗词也正在成为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诗词教学的延续新生

  叶先生晚年留下的2098盒磁带、231盒录像带等珍贵资料,正通过数字化修复焕发新生。未来,AI技术、虚拟现实等数字手段将被用于修复叶先生的教学影像,打造“数字大先生”,令其古典诗词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使“千秋共此时”的愿景成为可能。她曾言:“我的莲花总会凋落,但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从察院胡同的四合院梦想到南开园的迦陵学舍,叶嘉莹先生以百年人生践行“终生从事古典诗词教学”。迦陵学舍这座书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嬗变,更象征着中华文化从寻根到开枝散叶的历程,在数字时代续写着“兴发感动”的诗意传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叶嘉莹先生中华诗教的书院情怀
~~~
●老城厢旧影~~~
津沽文丛
雍阳春秋琐谈之二~~~
~~~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稿
   第05版:特稿
   第06版:特稿
   第07版:特稿
   第08版:特稿
   第09版:特稿
   第10版:特稿
   第11版:特稿
   第12版:特别报道
   第13版:特别报道
   第14版:特别报道
   第15版:特别报道
   第16版:特别报道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服务
   第21版:文娱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家春秋
从寻根到开枝散叶
旧南市里的胡琴铺
白衣庵胡同
泉州之称起自西周
连展碾碾转儿
水阁大街
钱慧安与杨柳青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