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次亮相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劳动关系协调师赛项备受关注。昨天,作为这一赛项的教练员,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王海霞在郑州接受记者采访时围绕天津选手参赛情况及赛项意义展开介绍。
作为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新面孔”,劳动关系协调师赛项的入选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关系矛盾呈现复杂化、多元化趋势,社会对专业劳动关系协调人才的需求激增。”王海霞表示,赛项的设立正是国家推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竞技平台,选拔并培养兼具法律素养、管理能力与沟通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据介绍,该赛项对选手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选手不仅需要具备“听、说、写”全链路沟通协调能力,更要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涵盖劳动法律法规、工会章程等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管理学理论,以及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实务工具。“选手需从‘法、理、情’多维度化解矛盾,这不仅考验他们的知识储备,更考验他们的综合素养。”王海霞强调。
为备战国赛,经层层选拔,前6名优秀选手进入集训营,在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后又进行了淘汰赛,最终确定国赛出战人选。“备赛师资力量庞大,既有高校教授、企业HR,也有工会干部、仲裁院专家,为选手全方位搭建系统化知识框架。”王海霞说。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赛首次引入AI沟通协调机制,这也是该大赛的最大难点。“选手需与扮演工会主席、员工、HR等角色的AI对话,这对语言凝练度、关键点捕捉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王海霞指出,除对话环节外,总结环节更需向评委和考官展示设计问题的思路以及解答该问题的整体框架,“这不仅考察临场应变能力,更检验背后的深度思考能力。”
“赛项的入选也体现了国家对于赛事的重视,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企业对于劳动关系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增加了。”谈及赛项价值王海霞表示,一方面,大赛推动了劳动关系协调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企业对这类人才的渴求正通过竞赛转化为人才培养动力;另一方面,参赛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不仅对解决劳动争议的技能有了新的认识,更能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践,解决真实矛盾。此外,选手们还主动担当“职业宣讲员”,向社会普及劳动关系协调师这一新职业的社会价值。
“我们的选手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与表达优势。”王海霞表示,团队将持续打磨细节,力争在全国舞台上展现天津学子的风采,为劳动关系协调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劳动关系协调师”考什么?
根据规则,劳动关系协调师项目是指运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与专业沟通协调技能,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变更、解除、终止全过程中,协助用人单位依法合规用工,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预防并化解劳动关系风险隐患,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竞赛项目。选手基于真实情景案例,评估分析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情况和劳动者权益保障需求,按照工作任务要求,将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劳动用工指导、协商协调组织、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等贯穿于劳动关系协调服务全过程中。整场竞赛模块分为沟通协商场景、用工诊断场景、文书处理场景、纠纷调处场景、竞技竞速场景。
文/摄 记者 张艳
图片为选手在比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