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社区工作者家庭”,是夫妻,更是“战友”。当上合盛会来临,他们各自坚守岗位,经历大事考验;平素处理寻常里巷的繁杂琐事,他和她又展示出同行夫妻间无需言说的理解和默契。
迎接盛会考验
海河的夜,被霓虹点亮。水波荡漾着这座城市的倒影,游人的欢笑随晚风飘散。这时,有一种守护,正在无声处悄然进行。
不久前,在上合峰会举办期间,当市民徜徉在海河边,欣赏着灯光璀璨的绚烂夜景时,在河北区的一个社区里,网格员李安正在新开路地道旁的铁路沿线巡逻。
夜已深,临近晚上12点,她警惕的目光扫过每一处护栏,留意着是否有被风吹起的漂浮物。因为怕小区里面晾的衣服被子,还有其他很轻的东西被风吹起落在铁道线路上,影响火车行驶。
晚风拂过,远处海河边的灯光很美,但是李安无暇多看一眼。为了保障这场盛会顺利举办,很多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着。
与此同时,李安的丈夫——东丽区好新家园的社区书记宋晨也刚刚结束一轮夜间巡逻。夫妻二人,一个守在东丽,一个守在河北,两个人都在各自的责任田里忙着巡查、值守,用自己的脚步维护着社区的安宁。从8月底开始,两人几乎同时进入“峰会时间”,李安开启了“早7晚12”的工作模式,值守、巡查、入户、劝阻飞线充电。
这其间,二人还上演了一段默契的“隔空搭档”。就在上合峰会召开的几天前,本市连续降雨。在北岸华庭社区,李安接到居民紧急电话,说自己家的顶楼空房漏水,已经渗到了楼下。她一口气爬上了天台,协同所属地房管站的工作人员仔细查勘屋顶积水情况,及时进行修补。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在东丽区好新家园社区,宋晨也正攀上一栋居民楼的屋顶。他猫着腰,逐一检查之前维修过的屋顶接缝和窗檐,确认没有新的渗漏风险。
查看稳妥后,在回到办公室休息的间隙,宋晨拿出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平安、漂亮、干净、和美,打造美丽社区。”
“我发朋友圈,正好看见我爱人在下面留言回复,她发了一张也在屋顶排查的照片,呵,同一时间我们干的同样工作。”宋晨笑着说道。
就在那一刻,仿佛心有灵犀,两个人在各自负责的小区楼顶,隔着城市的雨幕,同样专注地工作着。
李安欣慰地说:“我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给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心里挺高兴的,很有默契。这个工作挺有意义。”
没有过多的文字,一切尽在不言中。算下来,两个人已经多日未曾见面。他们8岁的女儿宋林禧,已被送到姥姥家。想孩子的时候,李安就翻翻手机,当女儿带着睡意、迫切想见妈妈的声音传来,像羽毛轻轻搔刮在心尖最软的地方,又像一块突如其来的石头,砸碎了李安强撑已久的平静。那句“求你”,让她的心猛地一揪。
这份思念和愧疚来得猝不及防,瞬间冲垮了连日积累的所有坚强。她慌忙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着,眼泪滴落在手机的屏幕上,浸润了女儿那条语音的波纹。这一刻,她只是一个思念孩子、心疼丈夫的普通母亲和妻子。
平复情绪后,李安又回忆起了暖心的一幕。几天前,林禧在睡前突发奇想,写了一张“晚安爸爸”的字条贴在墙上,希望爸爸能看到。果然,宋晨在转天凌晨时分回到了家,看到字条后,他用绿色的水彩笔在下面回复着“晚安女儿”。这份温馨的互动,成了这一家三口忙碌场景中最温暖的慰藉。
这就是无数天津基层工作者家庭的缩影。宋晨和李安,这对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夫妻,在不同的点位上,用同样的坚守,默默地守护着一方平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在家门口举办的国际盛会,贡献着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力量。
如今,他们通过了这场“盛会考验”。
从“手足无措”到“柳暗花明”
其实对于宋晨来说,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经历了来到好新家园社区后的首场“大考”。
今年年初,宋晨初来乍到,虽说来到好新家园只有半年的时间,却让他经历了从事社区工作十年来最大的挑战。
1月13日,宋晨从隔壁程林东里老旧社区调任到好新家园任社区书记。来之前,他知道这是个还迁社区,但实际情况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
好新家园最初是为小王庄村还迁而建,2013年底开始入住,共955户。在万新街,它曾经是个“小不点”社区,但变化从2023年10月开始,还迁造成短短时间内,社区规模从955户猛增到3700多户,一下成了服务五个不同来源地居民的大社区。
宋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村民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熟悉的关系网络,和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需要磨合。宋晨之前管过限价房和老旧小区,但面对如此集中且多元的“村民上楼”群体,还是头一遭。
宋晨来的头一天,就有居民找到他,语气里带着质疑,是典型的村民做派,他们最关心的是新来的领头人能否解决实实在在的事。716户居民诉说的漏雨房“心病”,是宋晨上任后面临的一大挑战,更是他打开群众工作的突破口。
67岁的于国亮原先就是小王庄村村民,2013年,眼看家门口平地起高楼,他家成为住进楼房的第一批还迁户。可是没过两年,于大爷家的卧室开始漏雨,随后越来越多的邻居们纷纷提出同样的问题。
窗檐往下滴水,墙皮洇湿脱落,居民忍了十多年的核心症结就在于维修资金。还迁社区没有房屋维修基金,很多居民并不了解这个情况,加上物业费收缴率低,物业公司也无力承担巨额维修费用。大家眼看新书记来了,把一肚子怨气一股脑抛给宋晨。
初来乍到,面对接踵而来的“苛责”,他该如何化解?
转机出现在今年。街道利用多方资源下决心盘活闲置资产,终于筹措了一笔资金,必须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宋晨深感重任在肩,也看到了打开局面的机会。资金有了,可怎么修才能让居民满意、放心?面对716户的庞大维修量,传统的开会方式效率低,也难以及时回应各种疑虑。宋晨想到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走出去。
他走到广场上,给大伙把这事讲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没修,用这笔钱应该怎么修,让大伙理解,把居民心结解开。
这就是后来被居民津津乐道的“板凳会议”。没有发言稿,没有摆放齐整的桌椅,就在小区广场,居民带着自家的小板凳,大家围坐一圈,宋晨和施工方负责人就在中间。
宋晨兴奋地说:“我在广场一坐,大伙带自己的板凳。大伙想提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可以说,我把施工队也叫来了,怎么干的活、工艺是怎么样的,反响非常好。让老百姓知道咱们社区真的想做事。”
这种透明和耐心,逐渐消融了居民心中积压多年的不满和疑虑。
维修工程从4月28日启动,目标是在雨季来临前竣工。这是宋晨从事社区工作以来首次主导如此大规模的工程,琐碎和挑战超乎想象。
最终,历时3个多月修缮,716户的维修工程到7月6日如期完成。今年进入盛夏时节以来,本市经历多场大到暴雨,修好的楼体成功应对了雨季的考验。
房子修好了,居民心里舒坦了,但来自十里八村的居民之间心理上的隔阂如何消除?宋晨想到了文化融合,而关于“吃”的艺术,最能拉近距离。
前不久,社区特别筹划了一场“百饺宴”。初衷很简单,修房这件大事值得庆祝,这么多村的居民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饺子,那亲切的氛围自然就来了。
原本社区按计划准备了100人的量,结果消息一传开,当天就变成了热闹的“流水席”。宋晨兴奋地回忆着,志愿者张阿姨当天也一起忙乎,现场还搭起了大棚,唱歌、跳舞,老人孩子都来了,欢声笑语不断。
来自不同村的居民坐在一起,吃着饺子,聊着天,怀念过去,聊聊现在。宋晨说,经历了修缮房屋、百饺宴这两件大事之后,居民们不再拿他当外人,透出的是一股亲切和认可。这场饺子宴,吃下去的是饺子,凝聚起来的是人心。
很多时候,宋晨即使下班回到家,瘫坐在沙发上,却依然在回复着居民微信。李安说,能从宋晨偶尔抬起的眼眸里看到“光”。“他要是在社区做了什么活动,给居民做了什么好事,他会特别乐意和我分享,每回一说的时候特别自豪和开心,能看出来他眼里放光,特别高兴。”
海河边的灯光依旧璀璨,对宋晨和李安来说,这份安宁与祥和,就是他们所有奔波与坚守的价值。他们是众多基层工作者中普通的一员,他们用日复一日的“铁脚板”和“婆婆嘴”,守护着家门口的安宁,编织着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