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沽芸轩古籍修复工作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围绕清嘉庆朱子本《四书》善本开展修复工作。作为天津探索古籍保护与利用新路径的重要载体,天津古籍出版社新成立的沽芸轩古籍修复工作室,不仅联动天津博物馆、天津图书馆构建馆社协作机制,更推动馆藏珍贵典籍实现全链条发展。
“这两年大众对于线装图书的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持续提升。”沽芸轩古籍修复工作室负责人李辰表示,工作室“植根中华文明,顺应数字潮流”,搭建“挖掘整理—修复保护—数字再造—出版发行”的全链条体系,打破古籍保护与传播的壁垒。李辰说,由沽芸轩工作室修复的法医学名著《洗冤录》及增补本已于上周正式面世——这部典籍整合了宋代原作与清代增补内容,成为目前内容最全的版本,为古籍活化利用提供了典型样本。
天津深厚的古籍资源为这一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据统计,仅图书馆、博物馆系统就藏有超过58万册古籍,且由天津图书馆牵头探索的古籍修复技艺,已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正有意识地改变古籍保护传承的传统顺序。”天津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子源介绍,通过联动古籍事业上中下游,存藏机构、研究机构与出版机构的协作效率显著提升,“让古籍既能修得好,更能传得远”。目前,文博出版中心已启动多项重点项目: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合作推进“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同时对天津博物馆珍藏的地方史古籍展开修复出版——其中不乏孤本典籍。“若地方文献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其社会价值便难以发挥。”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表示,希望通过协作让更多古籍走出库房,“让公众从中获取知识养分,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魅力。”
记者 单炜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