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倒过来的“三境界”

刘荒田

  大哲学家康德说过一个故事:一个英国人在印度苏拉特办宴会,席间一位本地人看到坛子打开时,啤酒化为泡沫喷出,目瞪口呆。英国人问他何故,他指着酒坛子说:“我所惊讶的,不是泡沫‘怎样出来’,而是‘怎样进去’。”可见,“逆推”思维不一定行得通。不过,我越老越是感到,把王国维先生的求学“三境界”倒过来,未必不行。

  王国维的“三种之境界”,第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指寻索之初的茫然。第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指目标找到,废寝忘食,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第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终于有所发现,豁然开朗。层层递进,展现从耕耘至收获,从渐悟至顿悟的过程。

  迄今我已比投湖的王国维多活了许多年,一介无论哪方面都毫无建树的退休老人,和学术大师绝无可比性,只想提供一点感悟:三境界并非一次过地完成。在螺旋式的行进中,“探索目标-铆定目标-取得突破”的三步舞跳了一次又一次,乃人生常规;其中,还分“快三步”“慢三步”。

  具体到我,指的是与求学类似的写作。我已写了半个世纪以上,从来是票友,即便退休以后,写作也不是主业。我所在乎的,只是活得俯仰不愧,充实、快乐。到七十多岁,状况如此:第一步,从“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进入,指的是灵感闪现,文思蠢蠢欲动。第二步,“衣带渐宽终不悔”,指的是书写时的投入。第三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指的是搁笔之际的心境。

  第一步,选定“灯火阑珊处”的寂寞写作,一路走来。第二步为主轴。然而,对于把写作描绘得如此艰难黯淡,我并不认同。写作所提供的,是源源不断的快意。我从知青年代起,就把最佳生存状态定义为“淋漓尽致的发泄”。文网周密的年代,我埋头当木匠,手艺蹩脚,从早上直忙到半夜,追求的是它。打羽毛球亦然,只想出几身大汗。笔耕则要顾盼神飞,不知老之将至。何其幸运,赶在老到写不出之前,我相当完整地实现“写作乃最高的过瘾”。有的可写,这一天就安生了,台式电脑的屏幕是天堂,而在键盘码字是架设天梯。

  走第一步和第二步,须穿过好几个关卡。

  论险峻,数“名”关。由于另有谋生手段,经济条件差强人意,“利”未必是最在乎的,但好名是写作人的时疫。知名度、领奖台、销量排行榜、版面、排名先后、流量、关注度、粉丝数、点击率……如此之类,虽然碍于地理上的距离,难以直接参与炒作,但总放不下。前几年那场疾病席卷全球,歪打正着,普遍的冷落反而成全了可爱的孤独。

  频繁面对的关卡是“无可写”,比之可以“身外物”名之的“名”,它制造的困扰更实际。如今我已接受孤独,力求不焦虑,不强求。因为有它作比照,灵感的莅临更成庆典。怡然落座,生怕一下子写完。

  书写就是一切。运思,敲键,剪裁,组合,语句的安排。其间最好玩的,数不期而遇的情节或字句。为了这种“高级灵感”,下笔前故意不做过细的构思,留下大量空隙。写毕回头看,如发现一些地方“不像我写的”,那就是另一个“我”在不知不觉中参与。

  为此,我下结论,我今天接近写作上的第三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头上繁星,眼下人寰。作为渺小的一个,参与了,尽力了,满足了,才不管作品的归宿只是自家的电脑硬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百草园~~~
~~~
星期文库
书里书外苏东坡之三~~~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津
   第04版:天津
   第05版:今特稿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中国
   第09版:世界
   第10版:世界
   第11版:现场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服务
   第14版:文化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读者来信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家春秋
倒过来的“三境界”
梅拉宾法则的启示
种子的冒险
虚与实
谎 花
苏东坡的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