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晚谈

学生“自发”搜身
教育责任不能“自发”消失

评论员 宋学敏

  3月26日,四川平昌县,有家长反映某小学有学生对入校学生搜身检查。据家长反映,身着马甲的学生每日在校门口对入校生进行搜身检查,主要针对零食携带,该做法“已经有很久了”。校方工作人员否认系校方安排,称可能是学生自发行为,旨在防范刀具入校。平昌县教育科技局表示已启动调查。

  这类搜身场景似曾相识,勾起了一些网友不愉快的记忆——在校门口被高年级学生霸凌,被校外的混混索要钱财等,心理阴影很难消除。然而,平昌县这所小学的回应却让人哭笑不得:这可能是学生“自发”当起了“安检员”。啥叫“自发”,什么叫“可能”?家长反映存在很久的搜身,敢情校方也不太清楚,纯属猜测而且将锅甩给了“学生自发行为”。这回应也太敷衍了吧。

  校方的回应跟家长说的有出入,不可信,很可疑。倒是家长的说法,符合众多网友的想象。网友戏谑调侃:“校内小卖部谁开的?不让学生自带零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现实中,某校一边没收学生从家带的苹果,一边在小卖部售卖蔫了的火龙果;某地教师将查收的辣条转身放进办公室储物柜……这些黑色幽默般的“双标”管理,暴露的何止是利益纠葛?当教育者把校门变成“收费站”,将安全检查异化为创收手段时,教育的初心已经扭曲。

  公众并非不理解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刀具入校、食品安全本是社会关切的痛点,但当一所学校将安全简化为搜身检查,由一些未成年人“自发”每日对同龄未成年人进行搜身,教育责任何在?翻书包、搜口袋、当众检查……这些场景被网友称为“审犯人式管理”。放任未成年人搜身未成年人,造成的是双重伤害。被搜身者有局促不安的屈辱感,搜身者看似有了掌控同学的权力快感,同样在扭曲心灵。学校所谓安全检查不过是披着管理外衣的侵权行为。即便是“学生自发”,校方纵容此类行为也是在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校方若真为安全考虑,可采用安检门等技术手段,既能排查危险品,又避免侵犯隐私。

  令人遗憾的是,相似的剧情不时上演。2013年同属平昌县的邱家小学以“排查三无食品”为由搜身被责令整改。就在近期,广西贺州某小学因翻包检查引发家长抗议,执行搜查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和保安手持检测仪器参与。这些荒唐闹剧都在警示,学校“自发”将责任变没了,也没了对教育与法律的敬畏。

  此刻,平昌县教育科技局的调查组或许正开会研究对策。然而,公众期待的,不是又一个“严肃处理”的公文模板,而是一场真正的反思,恶补法律常识,重拾对教育责任的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今晚谈~~~
改善公共服务可获得性 城市更加宜居 提升新市民归属感认同感~~~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特稿
   第08版:社会
   第09版:问政
   第10版:天下
   第11版:天下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服务
   第14版:文娱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副刊讲述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教育
学生“自发”搜身教育责任不能“自发”消失
发改委:30条“明白书”助新市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