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方面:注重扩大就业岗位,加强建设就业驿站,提供更便捷精准的就业机会,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等。
■住房方面: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扩大保障性租赁房源筹集,有无本市户籍均可在相应条件下申请入住。
■公共服务方面:注重区域之间各类教育、医疗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下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群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力量。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提升城市服务保障水平,促进新市民安居乐业,增强城市吸引力,提高城市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力,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提升城市服务保障水平促进新市民安居乐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包括五方面、30条措施,致力于服务好解决好新市民各类诉求。记者昨天采访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为新市民解读《若干措施》的具体内容。
改善新市民公共服务可获得性
新市民,是指在本市城镇常住,未获得本市户籍或获得本市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对新市民的这一定义是沿用了2022年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正式定义的新市民概念。
如今,新市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在工作就业、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旺盛的需求与期盼,对本市城市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调查研究,新市民在就业创业、子女上学、看病就医、购房租房等方面的需求亟待满足,同时,由于信息了解得不够、渠道利用得不多等问题,部分新市民还未享受到政策红利。出台《若干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努力改善新市民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把城市打造得更加宜居,提升新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
全面深入了解需求 措施呈现三特点
在《若干措施》的起草过程中,本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切实提出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坚持需求导向,体现针对性。通过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广大新市民的所需所盼主要集中在更好的就业增收机会、更完善的劳动权益保障、更丰富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更公平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为此,《若干措施》提出多项针对性政策举措,例如:就业方面,注重扩大就业岗位,加强建设就业驿站,提供更便捷精准的就业机会,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等;住房方面,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扩大保障性租赁房源筹集,有无本市户籍均可在相应条件下申请入住;公共服务方面,注重区域之间各类教育、医疗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其次,强化综合施策,体现系统性。近年来,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就业、住房、落户、教育、医疗等暖民心、促民生的政策文件,《若干措施》在这些政策基础上,着眼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注重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照国家及本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力求放大政策效应,成为新市民来津留津的“明白书”。
同时,注重学习借鉴,体现创新性。我们充分吸收借鉴了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做法,同时和我市实际紧密结合,取长补短。例如:在就业方面,推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向中小企业延伸,鼓励更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在住房方面,针对新市民不同租赁需求,提供精准供应,形成“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
《若干措施》内容详解
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包括5部分,30条具体措施。从不同角度为新市民解决其切实所需。
第一部分为突出就业优先,解决新市民入职问题。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强化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完善保障制度7条措施。
第二部分为坚持租购并举,解决新市民入住问题。提出强化对新市民住房支持1条措施。
第三部分为优化公共服务,解决新市民落户、入学等问题。提出优化积分落户服务、完善人才引进服务、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新市民子女入学、加快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同等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健全“老有所养”服务、优化“幼有所育”服务、丰富文化生活、推进全民健身10条措施。
第四部分为强化城市治理,提升新市民生活品质。提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优化基层治理、提升政务服务效能7条措施。
第五部分为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对新市民吸引力。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打造天津文化品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实施城市热度全方位提升行动5条措施。
多部门携手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若干措施》落实到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将建立跟踪落实工作机制,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同时,积极吸收采纳社会公众的问题建议,动态优化具体工作举措。
发改部门聚焦强化统筹协调,跟踪工作进展,适时开展政策效果评估。人社部门聚焦强化就业支持,大力挖掘就业岗位,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住建部门聚焦强化盘活资产,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卫健、教育、民政部门聚焦强化资源均衡,让新市民能够就好医、子女能够上好学、父母能够养好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他部门也将积极务实,共同为新市民安居乐业献计出力。
记者 安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