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本市今年将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39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位于红桥区红旗路芥园街道的清水楼和立兴里小区,一年前这里还是饰面斑驳的墙体、杂草丛生的公区、坑洼不平的道路,在经过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周边地区城市更新后,迎来了它们生命中的第二次“青春”,其中保温层的改造,让这里的居民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踏着崭新平整的柏油路走进位于红旗路芥园街道的清水楼和立兴里小区,映入眼帘的是粉刷一新的楼体外墙和整齐划一的停车位,与树下的长椅、草坪绿篱、儿童滑梯和健身设施构成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画卷——这两座砖楼分别始建于1953年和1984年,如今这两个小区已悄然蝶变,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新场域,居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与日俱增。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是城市微更新篇章中的关键,项目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涉及6个社区,改造总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后可惠及居民4000余人。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逻辑起点,项目自去年7月启动实施以来,海河建投公司植入“城市织补”理念,坚持传承保护与有机更新并重、提高片区颜值与改善生活环境并重、补齐公服短板与提升产业能级并重,用匠心修缮被岁月尘封的生活角落。
再也不用裹着棉袄看电视了
“住了四十来年的老房子,没想到还能赶上这样的好事儿!”提到小区的变化,家住立兴里的何阿姨笑得合不拢嘴。“年岁大了就怕冷,往年冬天家里才16℃左右,看电视都得穿着棉袄,现在这一改造,已经能达到20℃以上,特舒适!”
据天津城投集团海河建投公司项目负责人于大明介绍,项目在改造前期摸排调研中,征集到群众反映楼体保温性能差、长年冬冷夏热、外立面墙体脏污、涂料脱落等问题。为解决居民这些烦恼,耀华城更项目将外墙保温作为改造重点,为小区楼体外墙涂上抗裂砂浆、加装上防火保温材料,更换了楼外供暖管道保温层,赶在去年入冬前全部完工。如今,隐藏在仿红砖饰面下的石墨烯保温层让这些几十年的老建筑悄然接入了低碳生活的脉搏。“小举措”带来“大温暖”,群众满意是项目实施的最大动力。
“针灸疗法”让老小区实现逆生长
由于年久失修,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活动空间狭窄、停车难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海河建投公司就从这些痛点切入,以“点”观面,修补区域肌理,填补功能空白,对道路结构、公共空间、设施配套等进行优化和改进。
“安全问题是本次改造的重中之重,我们拆除了存在高空坠落风险隐患的屋顶罗马柱,规范捆扎了飞线,对杂物垃圾进行了清理,在防范消防隐患的同时解决了小区雨季冒溢、气味难闻的老大难问题。”项目负责人齐奎胜介绍说,项目先后修缮了14个门楼栋口,更换了74套楼道灯泡、62个楼梯间窗,翻新铺设了约1260平方米室外道路,施划了61个机动车停车位,增设了4个非机动车车棚,并将原立兴里与清水楼之间只能供行人出入的空间改造为人车分区出入口,大大满足了日常小区人车分道的出行需求。
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能遛弯了
“在这居住了几十年,终于盼来家门口建公园了,以后下楼就能遛弯儿、健身了!”看着正在建设的“口袋公园”,立兴里居民葛大爷连连称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昔日杂草丛生的立兴里东侧荒地,如今摇身一变即将成为一座功能齐全、设计精巧的“口袋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憩、运动健身、亲子游玩的好去处。
这座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的公园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内保留了部分现状古树,并种植了法桐等苗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蜿蜒的慢行步道穿梭其中,方便居民散步休闲。低矮灌木错落有致,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一应俱全,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据齐奎胜介绍,目前“口袋公园”建设工作已近尾声,具备条件后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
“小空间”擘画出“新图景”,“微城更”满足了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期盼。织织补补间,一条条既集“人气”又聚“人心”的惠民举措落地,绘就出一个个既有“颜值”又有“温度”的改造提升场景,编织成托举百姓幸福生活的民生矩阵。
据了解,在今年20项民心工程中提出,要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39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其中,海河建投公司将启动实施桃园里、瑞兴里两个小区更新改造工作,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工程将于2026年底全面收官。
记者 李文博
摄影 通讯员 杨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