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重,字千里,号远村,又号三十六湾梅花主人,是清朝末期的一位文人,著有《莆口纪闻》《剖瓠存稿》等。《莆口纪闻》已失传。他通过召试(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皇帝出巡紧密相连)入仕途,历任文颖馆誊录官、凌洋司巡检、县丞等职。
萧重生活在社会矛盾进一步积累、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具体生卒和人生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比较模糊。经过考证,可推知萧重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的活动时间集中在嘉庆和道光时期。虽然就目前掌握的史料,仍无法确定萧重去世和部分重要人生节点的确切时间,但已可以观察到他粗略的人生轨迹。
萧重出身天津静海八大家之一的萧氏家族。萧家家风优良,书香传家,族内为官的人大都清廉自守。萧重承袭家风,博学多才,长于作诗,但七次科考不中,屡屡受挫。因此,他自嘲“文章憎命一身闲”。虽然上天关上了一扇门,但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嘉庆十三年(1808)春,皇帝巡幸,开召试。萧重参加,中二等第三名,进入仕途,充文颖馆誊录官。此后5年,他在两次铨选中获得优等,外放为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凌洋司巡检。最晚在道光六年(1826),萧重已经官至县丞。道光六年(1826)、九年(1829),他两次代理金门,但是后来因为“办公赔累亏短官银数千”,罢官。之后生活潦倒,“既去任,寓居浯江书院……吟咏其中。贫不能办装,岛人或进薪米,始供朝夕”。
萧重“为人宽厚爱人”,擅长结交文人,他“与诸生林文湘为莫逆交,唱和交宴无虚日。书院课士,手自评阅。文人翕然称之”。与他的著作《剖瓠存稿》的内容相印证,萧重的士林交游十分频繁,有宴饮、野足、书信唱和等多种形式。“三十六湾梅花书屋”和“客燕斋”是萧重招待客人的地方。
从他的种种作为和遭遇来看,萧重长于文事,但不擅长政事。对于他的这种生活状态,萧重的上司兼友人柯培元提出批评,认为朝廷对萧重足够慷慨,萧重应“酬国恩”,不能只“区区以文章报”。
萧重的《剖瓠存稿》整体按时间顺序编排,体现到空间的变化上,呈现出从乡居、京城任职、外任途中、外任地到罢官后的居住地等一系列生活轨迹。内容包括作者的宦途见闻、友人唱和、生活和读书感怀、咏诵景物、品评人物等丰富内容。作品寓情于诗,将忧愁、失落、思念、伤感、愤怒、惺惺相惜、喜悦、激昂等丰富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谓事事时时皆可作诗。
《剖瓠存稿》多处弥漫着比较阴郁的色调,展现了萧重精神和经济的困顿。萧重郁郁不得志于仕途,自伤“生不能、乘飞车,东访赤松子。又不能、仗长剑,西出玉门关。复不能、上书北阙,拂袖归南山”。且又经济窘迫,“破屋且株守,度日如小年”“客舍难谋十日餐,负郭曾无二顷田”。又感官位低微,自行想象同辈对自己的轻视:“同辈而今皆不贱,门施行马冠貂蝉。绝少双鱼通尺素,应嗤此尉太酸寒。”他发出“早视富贵如浮烟”的无奈之言,感慨“莫嗤黄雀愚,知足常不辱”。
萧重虽然小时候跟随祖父读书,孜孜不倦,但没能从科举进身;虽然幸运地通过召试入朝供职,但仕途郁郁不得志。他将一生的情感,挥洒在《剖瓠存稿》的字里行间,将他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人生跌宕、过眼的山水和风物、文人间的交游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