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的成长,21岁之前,是家里养我们,管吃管喝,管零花钱。这是最为自由、最为浪漫的时代,世界在头脑中是一幅有待绘制的优美画卷。21岁,或者往后再长一两岁,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开始挣工资养活自己,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不再有大学时期的浪漫想法,一切从实际出发,重新规划自己,男的要娶妻生子,女的要嫁人。最着急的是父母,儿女一天不走这一步,就一天不踏实。如果恰巧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工作,二十七八岁还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钱,恐怕自己都不自在,除非心智不健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重温大学时期的梦,或许就此领悟到大学的梦就是梦,永远变不成现实。
有了妻子、丈夫,就得想生孩子的事;有了孩子就得想供养他们的事,就像父母在这个年龄所思所想的一样。这些,按正常规律,应当在45岁之前完成。如果儿女争气,考上硕士乃至博士,这一年龄还要后延6年。你就51岁了。这不算完,你还要帮助儿女成家,耗费一大笔钱财,恐怕所有积蓄都要搭在里面,还要照顾开始年迈的双方父母,这些事大约要在60岁左右完成。60岁以后,你可以享受晚年,品尝晚年的各种心情。
说这么多,只是想为今天的年轻人勾画一下走过的和未曾走过的人生之路,其中必有个例,但我说的是普通人的一生。思想这一生,最快乐的大约就是大学时期,幼儿园不懂得人事,稍懂了就要上学了,小学、初中、高中,12年,仿佛一瞬间的事情,在紧张的考试和家长的期望中度过。大学,这些事都免了,真正自由了。但想一想并不自由,大学四年,是为新的人生准备知识、准备能力的阶段。但并不是说,有了知识、有了能力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人生归宿。即使暂时没有合适的归宿也必须准备,一旦有了机会,而你没有必需的能力、知识,岂不后悔。大学之于每个人,是培养视野的地方,是提供系统知识的地方,一旦离开大学,很难再认认真真而又从从容容地读书,很难再有时间、精力踏实系统地研究形而上的东西,不必为俗事惊扰。
有了这般难得的机会和心境,就要系统地读点书,研究点什么。如果你少年时代曾经有过许多梦想,中学时代或曾有过一些割舍不下但又必须放下的思想,到了大学,就可以将这些梦想和放下的东西捡起来,在书中寻出一个究竟。我相信,只要找到一本相关的书,就可以顺着它滚雪球般地找到相关阅读书目,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将别人的想法摘下来,学着自己判断并给出理由。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迷信,不盲从,不偏执,始终让自己在读书中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是必要的。
读书多了,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可以将这些想法记下来,试着找点论据证明。一年,也许两年,你总可以从这种系统的阅读中得到点什么,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书方法、写作能力,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思考乐趣。这样读上几十本书,你的大学就没有白上。你收获的是一种能力,读书的能力,研究的能力。毕业后我们未必都搞研究,这种能力才是你真正的毕业证。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和别人说“我上过大学”。
即使没有研究什么问题,同样可以不虚度大学时光,那就是去读足够多的经典。阅读经典,就是要让自己看一看,无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体味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阅读经典,是增加阅历的有效途径,它使我们拥有另一种视野、另一种思维。生活总有让我们举足失措的时候,经典会让我们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从容地面对总要到来的波折。多读一种经典就多一份生活的智慧,多一份对生活的信心。
大学可以培养我们对生活的优雅态度,培养我们的生活品位。也许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还学会了日常生活中许多必要的规矩,它使我们尽快进入一种社会规范中。不要以为规范就意味着拘束,在规范当中生活,意味着你将少经历曲折,会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多少年后我们也许会感到,现在的许多生活趣味源于大学,比如艺术欣赏的趣味。
大学是美好的,是12年寒窗苦读换来的人生片刻安宁,是以后人生搏击的加油站。大学又是纯净的,是以后的日常生活所没有的纯净,是再也找不到的纯净。为什么不珍惜呢?为什么不好好享受这片刻的安宁与纯净?也许用不了几年,你就会怀念校园里的铃声,图书阅览室里的那份安谧,怀念熄灯后的神聊。尽管食堂的饭菜不怎么可口,但你还是怀念一边狼吞虎咽,一边抱怨饭菜的那段时光。也许你还会怀念雪后校园夹杂着女生们笑声的安静,傍晚时分伴着广播站悠扬音乐散步的那份惬意,那份曾经有过的心灵萌动。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是以后的人生不可再现的青春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