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艺五十余载 竹编别样人生

  近日,记者来到泉州洛江区马甲镇尾厝村70岁的杜天生家中,他和妻子黄养正对坐厅堂,各自做着手上的活儿。虽已年届古稀,两人每日仍不停编织着精美的“神篮”,这是闽南地区祭祀时放置物品的必备工具之一,婚嫁时也会买来当嫁妆装彩礼。

  “从16岁起,我便开始做竹编,没想到一做就是一辈子。”杜天生对记者说。

  只见老人手拿专用刀具,把竹子剖开成细条,再把竹条削薄至剩下一层薄薄的皮,就开始编织了。在制作过程中,杜师傅全神贯注,双手熟练地穿插着竹条。尽管每天重复着这种纯手工编织,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门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最高峰的时候一年可以做150担(300只),现在比较少了,一年平均100担(200只)左右。”杜天生说,夫妻俩忙完农活就编竹篮,两个人两天就可编织一担“神篮”,这是编织熟练的速度。

  房子顶楼的一个角落,放了七八担竹篮,“这些做好了,先放这里,等有一定数量了,有专门的人来收购去卖。”杜天生说,销售方面的事情是不愁的。

  从最初一担四元多,到上世纪80年代一担十几元,到如今大几百元钱。在当时,编篮子的收入是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杜天生的儿子杜维胜如今在做电商,他回忆道,“小时候帮家里做篮子,刮竹子去毛1分钱,起篮子5分钱。”就这样,累计小半年凑齐了12元钱,买下自己心心念念的玩具飞机,让他至今难忘。

  “我们村以前很多人编,如今只剩下四五家了,没人做了。要守得了寂寞,也赚不了多少钱。”能坚守竹编这么多年,老人朴实地说,做习惯了,农活忙完了就拿起来做,也是他们对竹编深厚的情感。

  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竹编技艺逐渐被边缘化,但杜天生师傅从未想过放弃。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门谋生技艺,更是一种手艺的坚守。杜师傅说,他会做到自己做不动为止,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竹编技艺,让老手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田米(摘自《海峡都市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天下
   第08版:天下
   第09版:社会
   第10版:社会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天津卫
宝树,不过是一个“分身”
守艺五十余载 竹编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