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晚谈

“牛郎织女”雕塑的警示
公共财政不是“唐僧肉”

评论员 宋学敏

  一座被网友群嘲“又丑又贵”的牛郎织女雕塑,在河南鲁山县“站”了近两年后,终于等来了官方的调查结论。7月16日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的通报,揭开了这个2020年才脱贫摘帽的县城一桩令人咋舌的工程:耗资715万元打造的雕塑,实际核定造价竟缩水超500万,仅207万余元!更触目惊心的是,项目背后“先建后招、围标串标、价格虚高”的乱象丛生。

  调查认定鲁山县委、县政府“决策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但仅对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分管副县长被诫勉谈话。直接执行责任的县住建局分管副局长李某则被“双开”(开除党籍、公职),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20万元。涉事企业被判处罚金30万元,三名责任人分别获刑并处罚金总计约7万元。此次问责中,决策层与执行层的责任落差,引发了公众对“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强烈质疑。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雕塑基座铭牌上赫然标注着“2023年6月23日”竣工,这比中标公告足足早了13天,成为“先建后招”最赤裸裸的证据。这一细节无情地戳穿了招投标、审计等环节监管形同虚设的真相。调查过程的拖沓本身,也在消耗着公众的耐心与信任。从事件曝光到最终通报,拖延近两年的“调查马拉松”,其间官员面对记者“六个不知道”的傲慢搪塞,以“涉密”为由的长期沉默,直至媒体二次追问才被迫“交卷”,每一步都在透支公信力。联合调查组最终对通报延迟致歉,承认“未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算是对这份迟来真相一个迟来的注脚。

  一个2020年才退出贫困县序列、2022年财政收入仅12.38亿元的县城,却在2023年豪掷700余万打造一座连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都直呼“辣眼睛”的雕塑。而同一年,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预算增幅却不足5%。民生投入步履蹒跚,“面子工程”却一掷千金,这座雕塑成了脱贫县“政绩冲动”凌驾于民生需求之上的刺眼符号。更深层的警示在于公共财政监督的制度性软肋。若缺乏透明的决策程序、刚性的异地审计机制以及贯穿项目始终的全流程监督,“鲁山式闹剧”恐难绝迹。

  如今,鲁山雕塑事件,早已超越了一座雕塑的造价争议。不少网友关心这座“又丑又贵”的雕塑是去是留。其实,它的命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更像一块警示碑,刻着“公共财政不是唐僧肉”八个大字,时刻提醒:公帑的每一分钱,都连着万家灯火,关乎民生冷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社会
   第11版:文娱
   第12版:服务
   第13版:副刊
   第14版:副刊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牛郎织女”雕塑的警示公共财政不是“唐僧肉”
“地铁+景观”打造宜居新样本
新港海关助啤酒“鲜爽”通关
海关查获2件禁止出境文物
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