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天津师范大学火热进行,在过桥赛的才艺展示环节,各国学生以“追梦中文,不负韶华”为主题,尽情展示中国文化。从书法到绘画,从京剧到评剧,从相声到快板,从中文歌曲到中国文学……丰富的才艺表演,深厚的情感交流,比赛现场成为各国学子传递、交流中国文化的精彩舞台。
场上 传统与流行传递中国情结
比赛现场,来自多个国家的中学生身着盛装——有的穿上了自己国家的特色服装,有的则身着汉服或穿戴上戏曲行头。台下的他们有的在为表演做最后的准备,有的则胸有成竹地轻松交流,虽然是候场区域,也呈现出一派绚丽的青春图景。
随着首位选手以书法展示的形式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才艺比拼正式开启:京歌《梨花颂》、评剧《花为媒》唱出了戏曲的韵味,相声、快板则与天津的文化特点无缝对接,武术与舞蹈展示着力与美的对撞,而朗诵和演唱传递各国少年的中国情结。“每位选手展示出的自信、快乐都让人感动,对我来说,看他们的才艺展示充满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表演将与中国文化产生怎样的交集。”一位观众在现场向记者表示。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各国选手对于中国文化的感知和展示颇为深入,他们既朗诵了徐志摩和席慕蓉的诗,又装扮成李白,表演《将进酒》;既关注《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中国动漫,又对《灯火里的中国》这样的歌曲情有独钟,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表达。这一方舞台正是一座桥梁,展现出中国文化大步走向世界的姿态,也彰显出世界青少年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幕后 中文点燃内心的热爱
“我们喜欢中文。”年轻的参赛者们吐露着心声,“因为热爱,所以我们学得很快。因为热爱,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学习。”语言互通之桥,加深了国家友谊、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温度、厚度与广度。
“凌晨3点半我就开始化妆了。”来自缅甸的邱靖晶告诉记者,今年4月起开始自学京剧,至今已有半年左右,“都是自学的。”她观看网络社交媒体上的教学视频,模仿唱腔与动作,网购各种戏服。邱靖晶学习中文5年左右,因被京剧的旋律和音质吸引而产生浓厚兴趣,她认为京剧不仅是中国国粹,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美貌与特色。目前,邱靖晶正在学习《贵妃醉酒》和《卖水》等经典片段。她落落大方地给记者表演了《卖水》中的“表花”,郑重地说:“我希望能够传承。”
同样是自学,来自缅甸的尤泽莹小露一手琵琶弹奏,开心地自我介绍:“我才学了两个月哦。”从小,父母就告诉她,中文已经是一种很重要的“世界语言”,一定要学习。“最早觉得中文特别复杂,学习9年后,我的学习更加主动。”因为中文为她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我找到了最喜欢的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为何通过两个月的自学就能弹奏自如?她回答,因为热爱。
让人惊艳的李娜娜来自智利赛区,她迷上了评剧大师新凤霞,跟着视频“硬学”,现在“唱的”比“说的”强。“我当然还会继续学习。”今年18岁的她表示,希望将来能到中国留学,“我想成为一名中文老师。”
来自非洲的巴清扬与来自土耳其的艾哈迈德,从学习中文到“认识李小龙”,都喜欢上了武术。巴清扬今年17岁,学习中文3年,喜欢中国武术和诗词,边舞枪边朗诵岳飞的《满江红》,觉得大英雄配长枪很“搭”。艾哈迈德18岁了,已经学习中文5年,受到李小龙电影的影响,耍起了双节棍。才艺展示中,舞起的龙道具相当“萌”,“道具是和父母一起制作的。”刚走下舞台,他就把朋友帮忙录制的比赛现场视频发给了家人,“全家一起参赛”。
乌干达选手付文卓与印度选手玉婷的才艺展示都是快板,付文卓认为“表演快板让大家都快乐”,玉婷则是从挑战“最难的中文学习”开始接触到快板,“我的印度老师送了一副板给我,是这位老师的另一位学生教了我打板说书。”付文卓告诉记者,来到天津以后,才知道快板在天津“相当火爆”,就在采访前的几分钟,来看比赛的一位中国小哥教会了他“天津最短”的快板段子,他打板就唱:“高高山上一群羊,我这个小段儿就这么长。”表演完毕,他自己也乐了。
评委 收获满满的震撼与感动
作为本届“汉语桥”过桥赛的评委,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孙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她两天来的评审工作是在震撼与感动中度过的。
“本届选手的整体水平远超我的预期,我没想到他们的中文那么流利,表达那么清晰,昨天两分钟演讲环节中,选手们的实力不分伯仲,差距微乎其微,因为要在119名选手中选出30人晋级,取舍极为艰难。”
才艺展示环节同样让孙倩眼前一亮。京剧、快板、武术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外国选手的演绎下正宗又唯美,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从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在海外生根、生发,并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这真的令人兴奋!”
孙倩表示,从选手们的表现中能明确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对中文发自内心地热爱,以及长期以来学习汉语的执着与热情。这不仅让她感受到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热情与尊重,更让身为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的她特别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未来将更加努力做好中文教育工作,不辜负外国友人学习中文的热忱,助力汉语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传播。”孙倩说。
“汉语桥”过桥赛评委、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于泓珊老师是第二年参加相关活动,从这一届选手的展示中,她感觉到国际中文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学习者不仅中文能力增强,且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理解更加广泛深入。在于老师看来,中文不仅是语言工具,更促进了跨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实现语言互通、情感共鸣和相互信任。
文/摄 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