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时,“汉语桥”选手村“万花筒”文化市集正式启幕,现场热闹非凡。与此同时,文化体验课堂(Fun Class)也准时开课,率先推出《走进京剧世界 演绎百年国粹》与《花钿缀额:千年妆容的点睛之笔》两门经典课程。
在经历了一天紧张的赛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学生选手信步走入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中心教研楼,沉浸于一段充满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旅。他们或专注聆听讲解,或体验打卡互动项目,在课堂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轻松的氛围中,他们卸去一天的疲惫,尽情享受这段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文化市集不负“万花筒”盛名
来自卢旺达的杨希娅刚走进文化市集,就被迎面的徽章制作体验所吸引。她选择了一张绿色的纸,用左手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中文名字,并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制作了独一无二的纪念徽章。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学中文一年了,这是我的名字。”杨希娅并不能完全听懂中文,通过中英文“混搭”交流,她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在白天的比赛中她表演了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她品尝了很多美食,最喜爱的当属饺子。
文化市集还设有一些互动体验大屏幕。其中“中文跟读”互动大屏会随机生成三个中文句子,句子上方标注拼音,下方显示相应英文。志愿者介绍,跟随互动屏可以学习中文,系统会自动打分,判断发音的标准程度。来自阿尔巴尼亚的郭火明在朋友的鼓励下上前尝试,他举着话筒跟读屏幕上随机显示的中文句子:“再来一份!”说完,屏幕上显示了一个大大的对钩,说明他的发音非常标准。顺利完成三个句子的跟读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大家为他的出色表现由衷喝彩。
学画大熊猫互动项目中,屏幕上显示国宝大熊猫的图片暗影,体验者通过画笔勾勒熊猫轮廓,再在适当位置涂上颜色,即可得到一幅属于自己的大熊猫画作。
与国宝合影项目更是受到许多女生的喜爱。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屏幕上来回移动,时而起身站立,时而翻滚嬉戏,仿佛在向屏幕前的参观者发出合照邀请。小选手站在摄像头前,志愿者送上拍照道具——熊猫玩偶,3、2、1倒数后,屏幕上留下体验者与这只“萌兽”同框的欢乐瞬间。志愿者表示,体验者可通过手机扫码直接下载照片,也可现场打印纸质版本留作永久纪念。
据天津师范大学学工部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郑舒扬介绍,此次市集筹备工作主要依托本校各个学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主完成展示内容的设计和筹备。我们希望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传承的实践。”
文化体验课堂寓教于乐
文化体验课堂(Fun Class)昨晚以《走进京剧世界 演绎百年国粹》和《花钿缀额:千年妆容的点睛之笔》两节妙趣横生的课程拉开帷幕。
在京剧课堂上,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韵京剧社骨干成员温锦杉凭借14年的京剧学习经历,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的艺术欣赏课。他充分利用PPT、视频和实物道具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解读脸谱背后象征的角色性格,并讲解京剧服装的分类。更引人入胜的是,他还通过一根道具马鞭,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直观展现京剧艺术中的虚拟特征。
课程最后,社团成员依次登台表演经典京剧选段,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掌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息。
另一间教室里,花钿课堂的“小老师”们则显得更加忙碌。“花钿,在古代也称为‘花子’‘面花’,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独特面饰,通常点缀于女子的额头、眉心或两颊之间。早在秦汉时期,便已有类似妆饰的雏形。至南北朝时,花钿逐渐流行并进入诗文记载……”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郝潞怡身着唐装,向大家介绍花钿的知识,她眉间的红色花钿楚楚动人,引得在场人员跃跃欲试。另一边,现场体验区的志愿者已经开始为大家绘制花钿,女生喜欢画在额头上,男生则伸出手臂,想在手腕处感受一下。
来自津巴布韦的辰天乐在体验花钿绘制后非常开心,她告诉记者,在她的家乡,大家非常喜欢花,因此她很喜爱这个体验项目。
据介绍,天津师范大学在校园内设置选手村,旨在丰富这些选手的赛事生活,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以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感受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文化体验课堂(Fun Class)后续还将为广大选手带来《花灯光影说巧工》《孔雀羽毛再现非遗点翠之美》《一纸承千年 拓墨印春秋》《古法造纸》《翰墨丹青传薪火——书法艺术入门》《“嗅”醒传统:一场关于香囊的沉浸式体验》等丰富内容,通过深度讲解、体验互动、交流分享等环节,推动中外青少年学生人文交流、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文/摄 记者 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