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的生活堪称自然界的“纪律典范”:它们列队出行时整齐划一,宛如训练有素的士兵。队列最前端的松毛虫一边探路一边吐丝,第二只循着前虫的丝线行进,同时也吐出新丝引导后方同伴,以此类推,整个队伍步调一致、井然有序。
更特别的是,它们的队伍随机组建,成员多寡不一,首领也不固定。如果领头的松毛虫遭遇意外,紧随其后的那只便会自动担起探索的责任,其余松毛虫则紧随其后,队形丝毫不乱,绝不会涣散。然而,这种令人惊叹的组织性,恰恰藏着最致命的短板。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其著作《昆虫记》里,曾为松毛虫设计过一场“闭环实验”:当一队松毛虫爬上花盆时,他用毛刷将它们的活动范围限定在盆沿,使前进路线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奇迹般地,松毛虫的队伍很快首尾相接,每一只都成了队列的“第一个”,也成了“最后一个”。所有虫都成了引领者,却也等于彻底没了真正的首领。可它们丝毫没意识到危机,更没想过改变策略,只是循规蹈矩地沿着圆环前进。
于是,松毛虫们一头扎进了自己织就的“死亡魔阵”:从正午到黄昏,从白昼到黑夜,它们在原地不停地打转,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无效的旅程。吐出的丝带层层叠叠,越积越宽,像绞刑架上越收越紧的绳套,一点点勒榨着生命的气息。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因找不到出口,所有的努力都成了徒劳的消耗。
日复一日,未进粒食却持续行进的松毛虫终于濒临极限。一只松毛虫不慎从盆沿滑落,它很快又努力爬上去和同胞们并肩作战,但原本完整的圆圈已出现缺口,无限重复的循环终于被打破。松毛虫们自动重组队形,结束了“个个为王”的混乱状态。唯一的领路者开辟出新路径,引领同伴们陆续爬下盆沿,直到第七天傍晚,整队松毛虫才终于重返巢穴。
虽九死,尚有生。这队松毛虫的结局算是相对幸运的。但《昆虫记》还有另一个版本,其中松毛虫的结果尤为惨烈:它们在花盆边缘持续行进了七天七夜后,最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松毛虫的故事,让人唏嘘,也值得深思。任何规则的成立都依赖具体的前提,当外部环境发生巨变,若仍固守成规、拒绝变通,再团结的队伍也终将走向绝境。当人人都自诩“首领”,实则等于没有首领;一个失去方向的群体,注定没有未来。唯有在生死关头敢于打破僵局、勇于创新,能带领团队突出重围的“冒险者”,才真正配得上做首领,或者可以称之为“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