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享誉古今中外的名胜风景地,她既有秀美清新的自然风光,又有厚重久远的人文景象。历代文化名流在西湖的留迹和题咏,成为一个个瑰丽的故事,传之不衰,日新而新。
宋代的苏东坡曾在杭州任职,为治理西湖而修筑了一条苏堤,因惠泽百姓而载入史册。同时,他为西湖写过不少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此中的七绝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一位林逋(后人称和靖先生),居于西湖孤山,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无妻无子,与梅花、仙鹤为伴,自称“梅妻鹤子”。苏东坡入仕而心系黎民,林和靖不入仕而节操高洁,二人在不同的人生方位上,为西湖增添文化的亮色,也成为后之文人墨客吟赏西湖时必然采撷的文化因子。
元散曲中写西湖的作品不少,往往都会请苏、林二位前贤登台亮相。
著名曲家薛昂夫,隐居西湖时,写过多首吟咏西湖的小令,如《中吕·山坡羊·西湖杂咏(二首)》。其一云:“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扣(注:即“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深青染料色的山光,白绢绸般柔美的湖光,一步一个如在生绡上画出的画面。然后引出林逋、苏轼两位文化大咖,令湖山更加奇瑰。有好景,有前贤可堪缅怀,故游人不辞路远,连喝酒都要斟满。
另一位曲家卢挚,写有《双调·水仙子·西湖(四首)》,分写西湖春、夏、秋、冬的不同风景,却巧妙地借用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诗句,采用拟人法,把西湖四时美景化作“妒色的西施”“好客的西施”“百巧的西施”“淡净的西施”,确实别开生面,极具艺术感染力。
元代写小令量多且质优的曲家徐再思,他的《中吕·朝天子·西湖》,颇得赞誉:“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西湖的里湖、外湖,以苏堤为界。全曲以苏堤为切入口,写周围湖山的美景,在此宜饮酒宜作诗,不论晴雨都有好游兴。接着突然来一句,说西湖也是一个消费金钱和披锦着绣的繁华处。但西湖苏东坡营造的杨柳苏堤和栽着梅树的林逋墓,却让游人不忘忧国忧民和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此曲的境界,也就变得高远,景语即情语,情语又见哲思。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擅诗词,他在《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中写道:“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