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是毒毒的,风是热辣辣的。三伏天的午后,中亭河岸柳树上的知了叫得有气无力,青蛙伏在荷叶下的水里喘着粗气。这样的光景,正是我们小孩子童年最快乐的时节。
那时节,大人们在家里午休,我们这些放了暑假的“野孩子”却似热锅上的蚂蚁,聚在村口老槐树下不知如何消遣这漫长的午后时光。不知是谁先提议:“去踩蛤蜊吧!”话音未落,十几双光着的脚丫子已经拍打着滚烫的泥土往家跑。
家乡有句老话“蒸不熟煮不烂的蛤蜊肉”,那时候村里很少有人家吃蛤蜊,不过家家户户几乎都养鸭子,蛤蜊是鸭子们的美食。我们便各自从家提了木盆,若遇见大人问起,就扯着嗓子喊:“去河里踩蛤蜊哩!”
中亭河里的水深处仍是清凉的。七八个10来岁的小孩子像一群欢快的鱼,扑通扑通跳进河里。疯够了,才想起要“办正事”。上岸后将自己的木盆扔下水,让它浮在水面。蛤蜊一般生活在水下一米左右的浅水区淤泥里,踩蛤蜊要凭脚下的感觉,比如:蛤蜊立姿时会感到有道棱,卧姿时会感到有个凸出来的光面,只要静下心来用脚踩就行。脚下踩到硬东西后,憋口气潜下去,手指顺着脚下位置抠进泥沙,就能挖出大小不一的蛤蜊来。
很快,在水面上晃晃悠悠的木盆,像只吃饱的鸭子。黄昏时,每个人的木盆都是满的。木盆顶在头上,大家排着队往家走,像一群凯旋的小战士。
记得有一次,我曾踩到过一个盘子大小的蛤蜊,它的外壳呈翡翠色,带有招人喜爱的水波纹。有小伙伴想拿一盆蚌跟我换,还“威胁”我:“如果不换,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但我还是拿回家放在盆里养了起来。有人说这个蛤蜊肚子里有珍珠,可养了五六年,直到最后只剩下两个贝壳了,也没发现珍珠。
那时童年的快乐多么简单啊。时代在变,河流在变,可我和小伙伴踩蛤蜊的画面,宛如早年的黑白电影,越来越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