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丝为骨 绒条为朵

  天津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果兆静为市民读者手写祝福

  一朵纯手工制作绒花,是制作者技艺、审美等综合因素的集中展现。

  

  把铜丝剪成需要的尺寸,用火烧后成为退火铜丝——铜丝为骨;蚕丝染成各种需要的颜色——染色为衣;染色蚕丝绷丝再阴干,然后再绷丝——蚕丝为肉;染好色的蚕丝剪开,固定在架子上开始梳绒,也就是把蚕丝梳顺夹住固定好,两手一起往相反的方向捻,把铜丝上到固定好的绒上,密度根据需要而定。然后取下剪断,左右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捻,这就形成了一根根绒条,成条后,用搓板攒,修建成想要的样子——这是准备工作的拴拍子、剪拍子。

  根据不同造型,绒条弯曲成各种形状,攒成花瓣、葫芦、蝙蝠、寿桃、聚宝盆……最后一一“组装”,点缀亮片、亮珠、金钱等,也就形成了各种传统造型的红绒花。根据生肖点缀的“金蛇”聚宝盆,就是今年的最新创意。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果兆静介绍,近年来,传统文化正在复兴,今年又是第一个非遗春节,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在传承中,需要更多契合的元素,从“守正”迈向“创新”与“发展”。

  在果兆静的直播间,她是一边做着绒花一边销售绒花,一边讲述着绒花历史和自己的经历,“得想着怎么做得好看、怎么戴着好看,这么戴有什么寓意。一朵纯手工制作绒花,是制作者技艺、审美等综合因素的集中展现。”

  传统非遗技艺,散发出青春气息,“下一代”传承,让人欣喜。果兆静说,自己的儿子和妹妹的孩子都开始有模有样地制作绒花,“孩子们从兴趣开始,‌由简入繁,逐步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制作技艺。”在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果兆静受邀进行的一系列讲座,也在很多年轻学子心中,种下了“绒花种子”,很多人向她请教制作技法,甚至到果兆静的工作室进行研学、调研,“在信息时代,希望他们能带给绒花制作传承更多的新想法。”

  文/单炜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武清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春节特刊·要闻
   第03版:春节特刊·天津
   第04版:春节特刊·天津
   第05版:春节特刊·天津
   第06版:春节特刊·非遗贺新春
   第07版:春节特刊·非遗贺新春
   第08版:春节特刊·城事
   第09版:春节特刊·足球
   第10版:春节特刊·体育
   第11版:春节特刊·副刊
   第12版:春节特刊·副刊
天津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
铜丝为骨 绒条为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