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西装袖口的纽扣聊起

岑 嵘

  男士的西服袖子在靠近袖口的地方,通常缝有一小排扣子,这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答案是这些扣子毫无意义,它其实是某种服饰文化的遗风。纽扣在1650年左右问世,当时是件昂贵的东西,富人就尽可能多地把它装饰在上衣的背后、领子上和袖子上,而实际上这些地方根本不需要纽扣。

  有钱人不仅喜欢把纽扣缝在衣服上,也喜欢把昂贵的蕾丝和蝴蝶结装饰在衣服上,如果我们看过那幅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无敌舰队肖像》,会发现女王那身衣服上密密麻麻都是蝴蝶结,多到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

  在人类的服饰史上,诞生过各种奇奇怪怪的服饰,“拉夫领”就是其中一个。在伦勃朗等17世纪画家的笔下,我们常可以看到这种衣领。该怎么形容这种衣领呢,它就像把一个巨大的蛋糕盒子套在脖子上。拉夫领又称“轮状皱领”或“磨盘式皱领”,听听这些名称就知道,这些衣领有多夸张,你能想象自己的脖子上套着一个轮子或者是磨盘吗?

  戴上拉夫领后,头几乎不能转动,所以只能死死盯着对方,同时必须下巴昂起,显出一副骄傲而高贵的样子。欧洲人在拉夫领上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贵族们还会在衣领边缘缝上蕾丝,并将拉夫领越做越大。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戴着这玩意吃东西极不方便,于是他们在用于吃饭的勺子、叉子上都额外加上长把手,想想这一幕实在是有趣。

  在16世纪,西班牙出现了一种加了裙撑的“法勤盖尔裙”,裙撑也就是裙子的支架,它由木头、藤条和鲸须做成,就像一个巨大的鸟笼。裙撑很快在欧洲流行,裙子越做越大,到了19世纪出现了“克里诺林裙”,这种裙子的周长甚至能达到10米左右。

  这种巨大的裙子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当门没有裙子宽时,女士们只得用手将裙撑压扁,拖在身后才能通过;穿裙撑的女士要坐到带扶手的椅子上时,常常遭遇尴尬;女士们要坐马车、火车时,也会给自己和其他乘客带来麻烦。一些车辆还会事先声明,要求女士们脱掉裙撑再上车,她们可以把裙撑挂在车外;一些剧院或音乐厅,必须设置一些加宽的座位供女士堆叠裙裾。

  这种极为不便的裙子后来在各个阶层流行开来,贵族开个舞会也就罢了,普通女工效仿上层阶级穿这种裙子,那真是一场灾难。庞大的裙裾很容易被卷入机器中,当时曾经有好几份报纸都报道过女工因为裙裾不慎卷入齿轮而一命呜呼的新闻,最后工厂不得不规定女工们必须脱掉裙撑才能进入车间工作。

  克里诺林裙还有一种危险,它极易扫倒火烛进而引燃裙子,且无法将它迅速脱除,从而变成可怕的事故。

  美高梅的老电影《乱世佳人》中,费雯丽扮演的女主人公斯嘉丽穿的就是克里诺林裙。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保姆帮斯嘉丽穿紧身胸衣,即使已经被勒得喘不过来气,斯嘉丽还是要求保姆“再紧一点,再紧一点”。

  紧身胸衣同样也是一种让人备受折磨的服饰,例如莎士比亚在《查理三世》中就写道:王后撕裂自己的胸衣,痛苦地喊道:“快割断我的束胸带吧,我这颗心,透不过气了,我好难受,要晕倒了呀。”

  那些体格魁梧的女人穿起紧身胸衣,有点像穿着盔甲。事实上,16世纪的紧身胸衣设计的确参考了锁子甲。穿紧身胸衣时,女仆会帮着女主人用束腰带拼命将其腰勒细,过段时间让女主人喘口气,然后再接着勒,直到腹腔被完全挤压变形,大有要美不要命的架势。穿紧身胸衣被勒断肋骨是很常见的事,甚至有人还送了性命。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拼了命去追求这些既不舒服、也不健康的服饰?

  答案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这样写道:“衣着除了能够证明穿的人财力优厚、可以任意花费以外,还可以证明他(或她)并不是一个要依靠劳力来赚钱度日的人……(衣着)不只是它的代价高昂,而且应当使旁观者一看就知道,穿着这样衣服的人是不用从事任何生产劳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天下
   第08版:天下
   第09版:社会
   第10版:社会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天津卫
从西装袖口的纽扣聊起
“情绪消费”须把握好度
端 午
夏天没有一棵丑树
棉花糖
吴起与《吴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