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绪消费”须把握好度

张全林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花钱买快乐”的“情绪消费”成为年轻人消费新趋势。

  “情绪消费”是消费升级趋向个性化、分层化的结果。消费者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氛围感、情绪价值和内心舒适度成为消费的取舍标准。在这背后,是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寻求精神松弛感,以代偿疲劳,疏解“内卷”。从露营徒步到围炉品茶,“情绪消费”不断翻新各种消费场景,逐渐形成新的社会消费形态。消费者希望有“超感立体”的沉浸式体验,从美好小物扩展到情境营造与搭建。大凡能够带来温暖与美好的产品,都会在市场上火热一段时间。

  从某种意义来说,“情绪消费”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折射出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体验消费升级的态势。但是,在“情绪”驱动之下的消费,也容易演变成浪费型消费、过度消费。如果把控不好,无节制、过度化,就会造成新的经济压力,导致工作焦虑转化为生活焦虑。“情绪消费”可以换来一时的放松和快乐,但缺乏理性支配的跟风型消费,最终造成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作为新兴消费模式,“情绪消费”需要正确引导,确定合法边界,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尽可能避免潜在风险和消费纠纷。应该看到,“情绪消费”暗藏多重风险,需要适时引导加以防范和化解。“情绪消费”形态和场景具有多样性,如果对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没有明确的标准,就有可能出现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以情绪价值为噱头进行不正当营销及非法交易。作为消费者,也应增加辨别能力,增强个人权益保护意识,在消费过程中保持理智,避免“情绪失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天下
   第08版:天下
   第09版:社会
   第10版:社会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天津卫
从西装袖口的纽扣聊起
“情绪消费”须把握好度
端 午
夏天没有一棵丑树
棉花糖
吴起与《吴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