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好意思”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说错话、念错字、呼错人、办错事以及撞人一下、踩人一脚,或失言、失礼、失信等,不管啥过错,无论咋不对,都支吾一声“不好意思”,说得轻松。自以为有礼貌有素质,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温柔的敷衍”。无论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用意多么美丽,也让人觉得掺杂着几分霸气。
“不好意思”在社交中频繁使用,反映了情感表达上的欠缺。一方面,网络时代人们愈加习惯隔空交流而不习惯面对面交流,以致交流不够、沟通不到位情况凸显。另一方面,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不愿花费过多精力去直面矛盾,而惯用一句“不好意思”搪塞一切。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处事方式,却少了真诚,而多了虚情。譬如隔屏发送“不好意思”时,连最基本的语气表情都难以传递,怎能让对方感受到真诚的歉意?可见,“不好意思”,实是“不够意思”——心意不够,情意不够,诚意不够,过错与歉意表达的“对等原则”不够。
真诚的善意,从来不需要廉价的礼貌掩盖本质。反观古人,虽没有“不好意思”这般直白的表达,却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和情感传递方式。古人或躬身行礼,或修书致歉,一举一动都饱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愧疚。今天,在“不好意思”成为万能钥匙的同时,心桥也在温吞的客气里悄然坍塌,怎能打开人与人真诚交流的大门?
比较“不好意思”“抱歉”“对不起”三个常用歉词,“不好意思”程度最轻,一般仅用于打扰了对方表示歉意和自己失态失礼等情况下的尴尬。也正因歉意最轻而过错偏重,才常犯“词不达意”“意不当过”毛病。可见,用于明显冒犯、过失、侵害类的道歉,还是要郑重地道一声“对不起”!
当然,“不好意思”并非一无是处,较之是非不分、拿着不是当理说,还算“不差”。这也说明,“不好意思”不见得都是在敷衍他人,有时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