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中考被县一中录取。但我决定让他择校到一所师资力量更雄厚、学习氛围更好的高中就读。儿子一开始不太情愿,一是担心自己分数比录取生低,怕跟不上进度,长期落后会影响学习积极性;二是择校费开支较大,家庭经济压力不小。但我还是坚持让他去了。
刚入学时,录取生的成绩明显占优,但儿子心态平稳,没有气馁,成绩始终保持在中等水平。为了保障他的生活营养,我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方便照顾他的日常起居。进入高二下学期后,我和妻子开始密切关注儿子的思想动态。担心当面沟通会让儿子产生抵触情绪或压力,交流效果不好,所以我回单位上班前,总会用信纸写一张留言条,内容无非是提醒他增减衣物、注意各科均衡发展、保证午休、成绩波动时别气馁,以及别熬夜学习之类的小事。
儿子看到同学开始用手机,他也想拥有一部。我向他说明:高考前学习任务繁重,使用手机弊大于利;况且我们大部分时间都陪在身边,真有急事可以用公用电话联系。同时承诺他,只要高考一结束,就给他买手机,还建议他提前联系同学,考后一起结伴外出放松。儿子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方案。高考结束后,我们陪他选购了一款性价比较高的手机,之后他便与同学结伴前往成都游玩。
高考分数出来后,我发现超出了我们的预估。后来,儿子被武汉一所高校录取,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本校攻读研究生,最终通过考核进入国企工作。
之前的二十多页留言条,我一直珍藏着,短的仅一页,长的有三四页。每看到它们,陪读的点点滴滴便如电影般在眼前重现。和这二十多页留言条放在一起的,还有儿子的高校录取通知书、高中录取通知书等。它们不仅是儿子成长的见证,更是他人生的重要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