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悠久的“鹿”字地名

谭汝为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后以“逐鹿”比喻争夺政权,成为群雄并起、割据争雄的代名词。地名中凡含有“鹿”字的,几乎在历史上都与战争有关。

  隶属于张家口市的涿鹿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据《涿鹿县志》载,涿鹿在秦以前史书上称独鹿。因当地有山形似奔跑的一只鹿,故名独鹿。后因山脚下有泉水流出,又称为浊鹿,不久改为涿鹿,称这座山为涿鹿山。历史传说的涿鹿之战,最早的可靠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巨鹿县,隶属于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秦三十六郡之一,历史上巨鹿之战、黄巾起义的发生地。“巨鹿”古作“钜鹿”,《后汉书·郡国志》载:“钜鹿故大鹿,有大陆泽。”《钜鹿县志》亦云:“许氏说文钜大也,古者鹿陆通用,则钜鹿大陆一也。”从上述沿革,可知“巨鹿”之“鹿”字,与动物“鹿”无关。

  束鹿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县治为辛集。1986年撤县改市,称为辛集市。今之辛集市境,东汉时称邬县,北魏改名束县,北齐改称安国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鹿城县,为该地名中有“鹿”之始。唐天宝十五年(756)改名为束鹿县。“束鹿”之名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史实,待与下文获鹿之名并说之。

  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获鹿县,地处滹沱河上游。西汉置石邑县,北齐改称井陉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井陉县西部置鹿泉县,以境内有白鹿泉而得名。传说韩信在率军攻赵的锦河战役中,曾派武士胡申寻找水源,胡申寻水未果自尽,忠魂化为白鹿,引韩信射鹿得泉,取名白鹿泉,县即以鹿泉为名。天宝十五年(756)改名获鹿县。1994年,设立鹿泉市。2014年,撤市设区,设立鹿泉区。

  唐天宝十四年(755),时任范阳大都督的安禄山造反,《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756)“改常山之鹿泉曰获鹿,饶阳之鹿城县曰束鹿,以厌之。”《旧唐书·本纪》记载:“天宝十五载三月,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山县为平山县,鹿泉县为获鹿县。”其后,唐朝由盛转衰,经五代十国,获鹿和石邑一直为县。至宋开宝六年(973),获鹿、石邑两县合并为获鹿县。

  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但唐玄宗毫无察觉,反而把报告安有反意之人押至安禄山处,听其处置。当安禄山发动叛乱,大举南侵时,唐玄宗惊慌失措,借“鹿”“禄”谐音,将安禄山南下必经之路的“鹿城”改称“束鹿”;将“鹿泉”改为“获鹿”,以此发泄内心的愤恨。但改地名易,撼叛军难!结果安禄山兵临长安,唐明皇匆忙出逃,奔往巴蜀。马嵬兵变后,唐玄宗一行在宝鸡一带又遭叛军之阻,几乎被叛逆“束”“获”。最后安史之乱虽被平息,但玄宗也失去皇位,大唐帝国从此走向衰败,留下“束鹿”“获鹿”“平山”三个县名典故,供后人指点评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专刊
   第23版:专刊
   第24版:小作文
“光杆编辑”邹韬奋
历史悠久的“鹿”字地名
微书评
身后留下一口井
“无事以当贵”“安步以当车”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