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有件特好玩的事情就是捉蟋蟀。蟋蟀是学名,我们这里管蟋蟀叫蛐蛐,就是那种头顶伸着两条长长的触须,尾部垂着两根大扎枪一样的尾针的昆虫。蛐蛐好斗,前部长着一对大板牙,像铁钳一样咬住就不松嘴;后身是两条粗壮有力的后腿,还带有锯齿样的倒刺;背部有两扇紫褐色的翅膀,透明又有光泽,胜利时会通过摩擦发出欢快的鸣叫。
每年夏末秋初,是抓蛐蛐的最好季节。这时候的蛐蛐个大体壮,无论品相还是上阵厮杀,都是最上乘的阶段。蛐蛐喜阴,老墙根、草丛田埂、篱笆墙,都是它喜欢活动的区域。我们小时候还常到铁路边上去抓蛐蛐,说那儿的蛐蛐是咬着枕木和碎石长大的,牙尖齿硬,斗蛐蛐能占着不少便宜。
抓蛐蛐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工具,窝头状的罩网是用来扣蛐蛐的,铁钎子是撬挖蛐蛐洞的最好工具,还要用几张纸卷成纸筒,那是用来“囚禁”蛐蛐的。纸筒的一端要封死,另一端则要敞开口,随时等着将蛐蛐“送君入瓮”。
抓蛐蛐要先会听声儿,夏末秋初的野外有很多昆虫的叫声。蟋蟀、油葫芦、竹蛉、“棺材板儿”……各有各的歌喉,叫声也此起彼伏。我们要先辨别出蛐蛐的叫声,而且要找那种清脆洪亮,叫声短促有力的,这种蛐蛐“奔头儿”大,体型健硕,我们都管它叫“铁头蛐蛐”。这种蛐蛐斗起架来不怯阵,勇猛顽强,最受小伙伴们喜爱。
寻到这种叫声的蛐蛐后,我们会悄悄蹲下身,等着它的声音再次响起,以确认蛐蛐的具体藏身地。一旦确认后,我们会慢慢扒开草丛或砖瓦石块,最先蹦出来的一定是只三尾的雌蛐蛐。一看它的体型,我们就暗自窃喜,后边躲着的蛐蛐果然也个大体壮。扣下罩网,受到惊吓的蛐蛐一跳就进到了网里。
有时候,蛐蛐会藏在潮湿地的洞里不出来,通常我们会用钎子把洞挖开,但这样做容易伤着蛐蛐。洞里的蛐蛐仍然不知疲倦地叫着,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只叫声嘹亮的蛐蛐,这时就要使出终极大招——对着蛐蛐洞撒一泡尿,蛐蛐很快就会蹦出来。罩网一扣,蛐蛐瞬间就成了俘虏。
赶上蛐蛐藏身的地方乱石嶙峋,蛐蛐罩派不上用场,我们就改为徒手抓。拢起左手先挡住蛐蛐的退路,右手则做抄底状,蛐蛐自然会蹦跳,但最终都会落入我们合拢的掌心里。轻轻在手掌的虎口处裂开一道缝儿,再把纸卷口塞进去,然后在手掌的另一端轻吹一口气,蛐蛐就乖乖爬进了纸筒。
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手里握着长短不一的一把纸筒,像群凯旋的战士班师回朝了。无忧无虑的我们,相约吃过晚饭立刻来一场斗蛐蛐大战,那可是童年时光里又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