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天津人管南运河北面、北大关以北偏西一带地方叫“河北关上”。住在这里的人和老城一带的人都管租界一带的地方叫“下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常去“关上”,必经河北大街。河北大街南口最为显眼的,是路东的那座叫“明江池”的澡堂子。明江池是座大楼,老远就能看到,它面朝南运河,与斜对角的隆昌海货店隔河相望。进入河北大街,街面很窄,几乎没有便道,路两边都是店铺,5路公共汽车从街上经过,路人行走都格外小心,唯恐被车碰着。据说河北大街在明清时期本是天津通往北京的“官道”,可见这条街的重要。
河北大街虽宽不过丈许、长不过二里,两旁却布满了形形色色的商店,此街因冀州帮工商业较为集中,冀州地方色彩浓郁,天津便流传着一句老俗话:“河北大街小冀州。”
记得当年的河北大街并无宽敞高大的楼房,多数是一两间的小门脸,少有二层小楼。临街两侧共270多户店铺,涉及50多个行业。饮食、旅店、剪发、澡堂等服务行业,样样俱全,商铺主要是供应农村用各种农具以及婚丧嫁娶必备的各种用品。在这些行业中,除了一些大户属天津帮外,其他多数行业都是由冀州帮经营。曾有人夸张地说:“河北大街开买卖,没有冀州人开不了张。”由于有这么多的冀州帮工商业集中于此地,冀州一带的人来津做买卖、办事,几乎都到河北大街落脚。
冀州帮有不少人从事五金行业。老字号有万丰太、万庆太、万和成、万庆和、万庆成、三益太、同发祥、开太祥等家,新字号有益大、恒兴、泰昌、泰和、同生等家。当时天津老百姓有一首歌谣:“天津五金有三家,最全要数‘河北家’,新铁货,旧铁货,烟筒、剪子、招牌、铅皮、榔头、锯条、钉子、锉,货货都在眼前过。”据考,河北大街的第一家五金行开业于1913年,经纪人姓刘名香五,经营各种铁货及小五金等,与“下南家”“马路家”共称为三家,为旧时天津五金铁货的集散地。“河北家”即因地处河北大街而得名。
河北大街与十几条街巷相交。路西有肉架子胡同、塘子后胡同、小新街、竹竿胡同、粉汤刘胡同等。肉架子胡同在1919年前后为肉市场,肉架子是供卖肉者挂肉的,后来市场形成胡同,以“肉架子”取名。粉汤刘胡同约在1908年形成,因刘宝清在此卖粉汤而得名,亦可见这里商贩之众。路东有三官庙大街、三条石大街、马公祠西街、玉皇庙胡同、小土桥大街等。三官庙大街建于明朝中叶,因位于三官庙前故名,由此可知这里历史之久远。我有一门亲戚住在河北大街偏北路西一条叫“吴家实胡同”的一所大宅院里,所以常去那一带,我又爱闲逛,便也留下一些残缺的记忆。
河北大街中段路东有一条三条石大街,20世纪30年代中叶,街的东西口分别建有木牌坊,书写着“三条石大街西口”“三条石大街东口”的字样。这条街既不以商业闻名,也不以文化著称,而是以铸铁和机器业名扬天下。每每途经这里,耳边总会传来那清脆而有节奏的金属敲击声,这是街两边鳞次栉比的铁工厂和机器作坊里发出的声音。老天津有句俗话,叫做“铁工街,三条石”。也有人说这里是“华北地区机器铸铁业的摇篮”。
三条石大街的形成得益于这里的地利之便。这里位于南运河与子牙河汇通的地方,早在19世纪末已出现农产品贸易和货栈。为了有利于物资交流,人们在这儿修了一条大约4米宽的马路,在路中间并排铺了三块大条石,自此人们便称这条街为“三条石”。
另有一种说法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直隶行辕设在今大胡同新华书店的后头。有一年,李鸿章家里死了人,出殡时仪仗队需通过这里,时逢雨季,行走不便,于是募集民工,派遣清兵,突击铺设了三趟大条石,从此便有了三条石大街。
当时,天津老百姓中还流传一个歌谣,当是“铁工街”的另一版本。歌谣说:“三条石,青石板,一铺铺了二里远,方便了李鸿章,累死了采石汉,乐坏了铁厂的王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