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直戳基层痛点:工单“一转了之”。其中关键一条,“应由职能部门办理的事项不得分派基层”,切中要害,让基层干部松了口气。过去那些涉法涉诉、跨部门协调等明显超出基层权限的工单,基层终于不用硬着头皮扛了。
“属地管理”四个字,曾让基层成了“万能接盘侠”。街道干部接到噪音投诉,明知没执法权也得去“协调”;社区人员为物业纠纷磨破嘴皮,最后还因“群众不满意”被扣分。有些街道一天收几十件工单,疲于奔命。更荒诞的是,明明该市级部门解决的问题,也打着“属地”旗号压给乡镇街道。“对执法类投诉,我们只能沟通解释,解决不了,结果就是反复被投诉,我们也憋屈。”一位社区干部的话道出了无奈。事情解决不了,群众的不满自然越积越多。
新规最管用的,就是讲“权责对等”。例如,长沙等地试过“权责清单”,明确了上万件事该谁管,专业问题直接派给职能部门;盘锦等地推行“属事优先”,流向基层的工单就少多了。同时,新政要求改变僵化考核,不再只看“满意率”,而是看问题复杂程度,还给处理不了的诉求开了豁免口子。这实实在在地给基层松了绑,让他们有底气对超出能力的工单说“不”。技术也能帮上忙,像上海浦东用智能系统审单子更快,无锡新吴区靠数据预警提前动手,都能让基层省点劲儿。
好政策要落地生根,还得盯紧点。权责清单得跟着新情况动态更新,别留责任空白。对那些被踢来踢去的“皮球”工单,12345平台得提级督办,配上硬措施。更要眼光放长远,用大数据揪出那些老出问题、季节性发作的诉求,推动政策和设施从根子上改,努力做到解决一件事,预防一类事。
还得防着政策执行走样。如果部门之间职责还扯不清,可能又陷入新推诿;要是地方还在暗地里追“满意率”,基层压力就还是卸不掉。说到底,得打破“属地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老习惯,该执法的归执法,该服务的归服务。
一根热线,两头连着民心与责任。当工单不再乱转,职能部门扛起该担的责任,基层干部才能从“解释无效”的困局里抽身,把力气花在群众真正需要的地方。社区干部腾出手,就能好好搞搞适老化改造、组织点文化活动这些长效服务。从“疲于灭火”到“主动服务”,这才是减负该有的样子。“谁的孩子谁抱走”,12345这条“连心桥”才能真正通起来、热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