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忿而杀之

严 阳

  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北魏大臣贺狄干因长期被扣押在长安,所以有时间熟读了《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与历史书籍,后来,他一举一动都变了。当他回到北魏之后,国主拓跋珪见他言谈语调、衣着服饰全与后秦人一样,以为他是倾慕后秦而有意模仿,非常生气,把他和他的弟弟贺狄归一起杀掉了。这件骇人的事件被司马光记录在《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十六》中。

  贺狄干本是北魏大臣,因为当初魏主拓跋珪希望与后秦搞好两国关系,遂奉命向后秦求婚而赴长安(长安为后秦的国都)。谁知道到了长安,后秦国主姚苌去世,其儿子姚兴继位,两国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姚兴拒绝了求婚,扣留了贺狄干,并把他软禁起来。在被软禁期间,贺狄干也没闲着,读了不少儒家经典——因为后秦的核心区域在昔日汉文化影响极大的中原地区,所以后秦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极深,这让贺狄干了解到汉文化的先进性,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了。

  其实,北魏国主拓跋珪对于汉文化是相当认同的。这从他以下举措中可以看出:在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去世后,他进兵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徙民耕田,营修宫室,建立宗庙,设有社稷,继而命人标明道里,平定权衡,审计度量,不久又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但是,贺狄干归国后从言谈举止到衣着服饰的变化,无疑已经超出了北魏国主的底线。

  不过,拓跋珪至少该问一问贺狄干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一气之下,将贺狄干和他的弟弟贺狄归杀掉。此时的拓跋珪已经不是早年很愿意向兄弟民族学习的拓跋珪,这可能与他人至暮年思想变得消极有关:晚年的拓跋珪服食寒食散——大概率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追求长命百岁;他还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常因想起昔日的些许不满,就要诛杀大臣,等等。总之,这时候的拓跋珪的头脑不再那么清醒,甚至可以说有些糊里糊涂。而贺狄干被他“忿而杀之”,则是很典型的一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百草园~~~
~~~
星期文库
元曲赏读之五~~~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广告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城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问政
   第12版:社会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副刊讲述
   第22版:专刊
   第23版:专刊
   第24版:教育
那拉提的风是绿色的
忿而杀之
看见与想到
失去梦想
秋来南瓜香
怀古兴叹的历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