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新郑市第二中学有学生带手机到校被发现后,老师竟让学生用砖头将其砸烂。视频显示,老师询问学生家长是否同意砸手机,学生称家里同意后便用砖头砸手机,老师还强调“用力砸”。新郑市教育局表示,老师初衷是好的,但方式欠妥,已要求学校向家长和学生道歉,对当事教师进行处理,并计划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培训。
初衷可理解,方式待商榷
●支持严格管理,但对损坏财物感到心疼。
●“表演式惩戒”,系无奈之举。
●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不下“猛药”很难戒掉手机瘾,此举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部被砸的手机成了最贵的“教具”,虽然方式极端,但保证所有围观学生这辈子都忘不了。
●家长同意是前提,别让老师独自背锅。
方式绝对错误,需彻底反思
●合法合规是教育管理的底线,任何出于好意的“越界”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今日砸手机,明日砸什么?教会学生用暴力手段应对矛盾?
●学生“自愿”更像是被胁迫,与教育求真向善的本真背道而驰。
●管理≠管束,教育≠恐吓。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与引导,而非简单的禁止与震慑。
●砖头砸不出自律,只能砸出逆反或恐惧。
●学校应当严格遵循《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对违规物品按规定予以暂扣并统一管理,杜绝“以毁损代管理”的做法。
教育需要智慧与耐心
老师的“用力砸”里,有管理无效的焦虑与无奈,我们理解那份“为你好”的苦心,但以毁坏财产来维护规则,本身就成了最坏的示范:达到正确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教育,不止于“管住”,更在于“引导”。与其用一场充满“暴力美学”的表演让学生恐惧,不如用更理性、更尊重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与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共处。
这部被砸碎的手机,可成为一堂生动的素养课、一次关于自律的讨论,或是一个家校共商规则的契机。教育的艺术,在于点燃一盏灯,而不是砸碎一个物件。
整理 老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