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洋淀:孙犁文学地理关键词

南北萍

  碧水晴天柳色新,

  小镇危楼异乡人。

  曾蒙枉驾相砥砺,

  又同戎马走烟尘。

  白洋战绩著青史,

  我艺雕虫少奇文。

  京师再会白鬓发,

  围炉话旧暖如春。

  这是孙犁先生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首诗《访陈乔》,手稿上有“一九六三年二月廿四日晚访陈乔同志,蒙赠诗,归即原韵奉和”的诗前小序。对文字一贯精益求精的孙犁,又对初稿的格律和文字推敲修正,并加了题目之后,收入文集。

  这首诗读来清新明丽,形象生动,一如脍炙人口的孙犁散文;其凝练隽永,举重若轻,从风景秀丽的白洋淀边乡村小学,到遍地狼烟烽火的冀中抗日战场,再到京师战友重逢围炉话旧,短短八句诗,涵盖了近三十年的时空变换,挥写出革命者的豪迈乐观,有历重重险阻后终获胜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大意境。

  首联两句,“碧水晴天柳色新”,让白洋淀美丽景色跃然眼前;“小镇危楼异乡人”,呈现了1936年暑假后,孙犁在白洋淀边同口小学教书的一年里,夜晚独自一人在校舍二楼的宿舍灯下苦读的情景。颔联紧承首联,写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正在家过暑假的孙犁,感受着家乡沦陷的危急和风起云涌的抗日热潮,在已先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工作的陈乔、李之琏等昔日朋友的召唤下,怀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在战火烽烟里,与陈乔等战友并肩驰骋,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青春。颈联高度赞美了白洋淀人民在抗战中彪炳青史的英雄业绩,并借有“华北明珠”美誉的华北最大湖泊白洋淀,以点带面地颂扬了冀中平原抗战对全民族抗战胜利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孙犁称自己的写作是“雕虫”之艺,缺少奇文,当然是自谦之语。从1939年12月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的东湾写下《白洋淀之曲》,到后来创作的《琴和箫》《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等作品,再到新时期重要的五千字长散文《同口旧事——〈琴和箫〉代序》,孙犁为白洋淀写下的篇章达23篇,对白洋淀的赞美讴歌几乎贯穿了他的文字生涯,先后结集为《白洋淀纪事》《琴和箫》《白洋淀之曲》等著作传世。特别是1945年春天,他在延安窑洞,怀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挚热爱,用诗一样优美隽永的语言,写下短篇小说《荷花淀》,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高度升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对侵略者坚韧顽强的英勇抗击,成为全民族抗战“美的极致”之不朽篇章,发表后引起轰动,让白洋淀从此名扬天下,成为独特的文学地标,也成为孙犁最重要的文学地理关键词。

  198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干涸五年的白洋淀又来水了,孙犁看后很高兴。没想到,一些外地读者纷纷给他来信,还有人寄来他们认为与孙犁有师承关系的作家写白洋淀的散文,孙犁笑言“好多人都以为我是白洋淀的人”,他乐于接受这样美丽的误解。2002年7月15日清晨,来自白洋淀的乡亲们,赴津送别孙犁,在他们视为亲人的大师身边摆满了馨香的荷花、碧绿的荷叶,那是他们连夜从白洋淀荷塘深处采摘运来的,上面还留着白洋淀的露珠。

  孙犁先生去世三年后的2005年,厚重的《回忆孙犁先生》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收录近110篇社会各界的怀念文章,多数写到荷花和白洋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研究孙犁的日本学者秋吉久纪夫和渡边晴夫的两篇文章题目,分别是《白洋淀的荷花和芦苇——闻孙犁先生逝世》和《与白洋淀荷花共存——悼念孙犁先生》,联想孙犁在抗日征战路上写下的众多作品,特别是那些挟大淀水韵荷风、独具蒲苇坚韧气质的白洋淀系列篇章,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深远影响,这些都足以说明:白洋淀已成为孙犁最具辨识度的文学地理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专刊
   第23版:专刊
   第24版:小作文
白洋淀:孙犁文学地理关键词
论礼貌
白 藏
赛级××人
凡人琐事 我的回忆
情暖陈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