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老一小”最关情 民生保障惠万家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千家万户。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一老一小”总是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也是密集发声的民生话题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等举措。如何守护“朝夕美好”?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让更多承载民心民意、沉甸甸的民生礼包落地落实落细。

  全国人大代表于旭波

  推进“第六险”立法 让失能人员“老有所护”

  本报讯(记者史莺)“目前我国的长护险试点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各地具体实践中,长护险制度仍面临筹资责任不清、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各类涉老社会保障功能衔接不到位、失能评估标准体系不一致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建议加快推进长护险立法工作。

  于旭波告诉记者,长护险是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被称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是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的重要补充。我国长护险制度自2016年启动试点后,已扩大到49个城市。国家医保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长护险制度参保人数1.7亿,累计超200万人享受待遇,累计支出基金约650亿元。试点以来,长护险对失能人员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

  于旭波建议,将长护险作为独立险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推动长护险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立统一规范的筹资机制,通过优化使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统筹管理和集约使用国家各项涉老资金等方式,为长护险留出充足的筹资来源。“全面推进实施长护险制度,不仅能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有助于推广家庭照料模式,减少慢性疾病患者对医院的长期依赖,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同时,为护理机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融资渠道和稳定的业务来源,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快推进长护险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失能人员‘老有所护’。”

  全国政协委员丁梅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不出社区安享晚年

  本报讯(记者史莺)“当前我国已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据统计,约97%的老人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不离家、不离亲、不离老伙伴、不离熟悉环境的‘原居养老’,最容易增强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副主委丁梅表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养老助餐上进行诸多有益探索,目前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全国层面看,老年助餐发展仍不平衡,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老年助餐供给能力不足,城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需扩大,农村老年助餐存在短板;送餐环节存在隐患;社会化力量参与不足等。”丁梅说。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加强标准化建设是丁梅的建议之一。“应按照居家养老送餐和社区集中就餐两种模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建设,对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分餐、配送、食用全流程制定标准化规范。同时,依托社区、村居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养老机构、社区食堂、餐饮企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助餐机构,配备专业化管理团队,为老人提供配餐、就餐、个性化送餐服务。”

  丁梅还建议,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发老人助餐服务信息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服务网络。如通过助餐卡、指纹或面部识别等方式,加强老人助餐服务及补贴管理;鼓励企业开发助餐服务App,程序设计简捷清晰等,方便老人使用;线上平台加入老人家食堂地图与推介功能,向使用者提供周边老人家食堂位置,展示当天菜谱,开通在线服务评价,增加订餐、送餐预约功能等。“鼓励各地出台惠企政策,多措并举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还要着力补齐农村老年助餐短板,积极探索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丁梅说。

  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龙

  提高儿童青少年 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本报讯(记者史莺)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格外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有研究发现,50%精神障碍在14岁前发病,而这些小患者大部分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赵长龙对记者说,“建议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岁至16岁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力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0.2%,焦虑障碍4.7%,抑郁障碍3.0%。早发现、早治疗对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赵长龙提到,目前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如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专业人才不足,病床床位不足;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且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病耻感;社区在协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薄弱,缺乏与学校、医院的联动等。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加大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生、医学生从事儿童精神科诊疗;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知晓度,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应正确认知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消除病耻感。”赵长龙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本市养老产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儿童福利工作不断创新~~~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聚焦2024全国两会
   第03版:聚焦2024全国两会
   第04版:聚焦2024全国两会
   第05版:聚焦2024全国两会
   第06版:天津
   第07版:世界
   第08版:世界
   第09版:社会
   第10版:法治
   第11版:社区
   第12版:服务
   第13版:文娱
   第14版:副刊
   第15版:副刊
   第16版:体育
“一老一小”最关情 民生保障惠万家
聚力“一老一小” 托举“朝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