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最大金属3D打印装置在津落成

建设千米级浮岛或将成为现实

  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在海上建设千米级浮岛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也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是受限于成本一直没有实现,现在我们把成本降下来就有可能实现建造了。”昨天,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在天津经开区揭牌,实验室主任刘长猛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做出如上阐述。如今,国内最大的金属3D打印装置已经在津落成,上半年将完成中试测试,计划年内投入生产,制造千米级海洋浮式平台成为他们的“终极目标”。

  年内下水浮式平台

  刘长猛团队研发的这台金属3D打印装置采用双龙门设计,总计安装有40个打印头,可实现20米级大型金属点阵结构制造,为了这个“大块头”,经开区甚至专门为其定制了厂房。

  “我们预计在5月份之前完成中试测试,确定设备具备批量化制造的能力;9-10月制造一个20米级的水下装备的结构件;12月份计划下水一个50米级别的海上浮式平台。” 刘长猛说,“可能大家感觉我们的进度很赶,但是一旦上半年批量化验证形成,后期我们是模块化建造,会非常快。”

  “终极目标”人类梦想

  这个实验室的“终极目标”,是在渤海能够打造一个千米级的海洋浮式平台。这种浮式平台是未来深海经济开发的关键,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海洋浮式机场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人类开展这样的浮岛设计已经上百年,一直没有实现制造主要是因为成本太高。”刘长猛说。

  为此,他的团队提出钢板点阵夹芯结构填充低成本混凝土方案,作为一种新型海洋基建材料,其成本预期仅为现在全钢结构海洋浮式平台的1/3左右,兼具经济性、稳定性和长寿命的特点。

  “京津冀协同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我们在北京研发,利用天津的地缘优势进行成果转化,天津不仅有很好的海洋装备制造业,渤海湾更是我们测试浮式平台,最终走向深远海的最佳选择。而河北省的钢材和大量的混凝土固体废料给我们提供了质优价廉的生产原料。”刘长猛说。

  系列政策吸引更多企业

  事实上,如金属3D打印这样的优质项目,经开区今年又吸纳了不少,例如数智“提尔”液冷智算一体化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创新性地将服务器浸泡在液体中,以此形式降温,实现大幅节能增效,因此其设备占地也较传统设备节省了九成。

  昨天,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布了系列创新服务举措,并配套发布了天津滨海工融创投基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使投资基金项目,并实现了与“中海油田”服务能力保障中心项目、“健康通”网络科技项目等一批新项目的现场签约。

  本报记者 苗娜

  图片由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今年本市交通运输领域这样干~~~
国内最大金属3D打印装置在津落成~~~
~~~
~~~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津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中国
   第09版:世界
   第10版:法治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服务
   第13版:服务
   第14版:文化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读吧
   第20版:房地产周刊
   第21版:房地产周刊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小作文
京滨城际津潍高铁建设加速度
建设千米级浮岛或将成为现实
阅读之旅年终颁奖
青少年帮扶计划
特色文旅活动多样
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