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骥才精彩寄语 传承人珍贵口述

明起推出“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

  第一个“非遗版春节”即将到来,从明日除夕起至大年初七,本报将隆重推出特别策划——“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报道将选取八项最具天津春节特色的非遗技艺,精彩呈现非遗传承人的珍贵口述和象征幸福吉祥的非遗展示。

  新春前夕,作为春节申遗的重要推动者,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适时推出新书《过年书》,在得到冯骥才先生的特别授权后,本次系列报道将选登《过年书》中的精彩内容,将以春节美文、珍贵口述,以及精美的版面呈现,多元展现“非遗版春节”的无穷魅力,感受津派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八项非遗技艺

  点亮火红津味儿年

  首个“非遗版春节”已经红红火火地走来。真切感知年味儿,需要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更需要心灵身处的感觉。本报将于今日隆重推出的“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将以独特视角聚焦缸鱼年画、杨柳青剪纸、刘上道盒子花灯、东丰台木板年画、满汉双文福字、静花缘绒花、津派花丝制作和大郑剪纸8项非遗技艺。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实录、制作场景表述,将天津传统年俗最具代表性的吊钱、福字、红绒花、窗花、年画、灯笼、首饰等非遗项目一一展示。同时,8位非遗传承人将为读者书写新春祝福,并诚挚表达自己与传统技艺的浓厚深情。

  系列报道将以精心设计的版面和“原生态”的口述,带领读者探寻8项非遗技艺中的天津故事:90岁的“粗活儿”年画代表王学勤老人,手持画笔70余年而成为“年画活化石”;叶赫那拉振海三代四口共书双文“福”,将福字写成传奇;“85后”董小珍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结合,演绎“丝丝入扣”;三代人做绒花,实现当下的创新展现;消失30年的刘上道盒子花带着初心华丽归来;东丰台年画展现低调中的“乡土奢华”;杨柳青剪纸和大郑剪纸的双双巧手,呈现红红火火的天津年味儿……这非遗技艺是属于天津的春节标签,更是传承津派文化的具体呈现。

  冯骥才新春寄语晚报读者

  在春节“申遗”成功后,冯骥才表示:“作为一名作家,我控制不住地想要写出这股生活的劲头。作为一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更感到应该好好传播春节文化。”也因此,他第一时间编著了《过年书》,以50余篇冯骥才关于春节的文章和访谈,全面阐述了春节的文化内涵。

  《过年书》中,说到了福字,“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也说到了窗花、吊钱和灯笼,“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这些,都是天津人最熟悉不过的年味儿和年意。

  除夕和新年将至,冯骥才特向《今晚报》读者发来新年祝福:“希望天津人能把春节过得更加亲和温暖、热热闹闹,过出天津人独有的年文化。”在系列报道中,他将与读者一同分享“年的故事”,和非遗传承人一起书写“津年”的精彩与盛大,让津派文化在“非遗版春节”中精彩表达。

  本报记者 王轶斐 单炜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冯骥才精彩寄语 传承人珍贵口述~~~
~~~
~~~
品非遗美食 采新鲜果蔬 玩中国民俗~~~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天津
   第06版:天津
   第07版:天津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城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服务
   第12版:文化
   第13版:副刊
   第14版:副刊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明起推出“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
打卡精武镇游园会
雍阳古巷“五一”纳客
南大留学生 蓟州寻年味儿
天津市2025年春节团拜会举行
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