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仪式感”与过大年

黄桂元

  对于中国百姓,春节其乐融融的热闹程度,可用“全民狂欢”形容,还具有韵味特殊的“仪式感”,由此形成了鲜活、丰富、斑斓的民俗集锦,令人沉浸其间,久久回味。其间,我们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度,地不分天南地北,人不论高低贵贱,每一位中华子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春节史。

  所谓春节,就是辞旧迎新,两岁更替。杨柳青年画中的“连年有余”,是具象的民间表达,也含有吉祥、安康、富足的文化寓意。腊月末开始,打扫庭除,窗明几净,拆洗被褥,是最基本的。贴窗花喜字也不能省略,逛庙会,许心愿,当长辈的还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带来的是双向快乐,做这些事情通常也是百姓的“保留”节目。由于“仪式感”的加持,“年文化”的内在活力生生不息。一是怀旧,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与缺憾;二是聚亲,天津近代、现代和当代,外来移居人口从未断过,聚亲团圆,便成了过大年的应有之义;三是祈祝,彼此祝福,阖家康乐;四是期许,面对的是自己,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展望来年,好运相伴。

  “仪式感”也体现在过大年生活细节的枝枝蔓蔓,点点滴滴,无论对一个家,还是一个人,重视春节自不待言,往往既在乎“里子”,也不能少了面子。平时日子,个体人未必如何循规蹈矩,偶有“造次”,亦无伤大雅,但过大年则不然,中国社会的不同地域都会有相应的约定俗成,一视同仁,马虎不得。天津人管这叫“例儿”,相互默契,井然有序,演成风气。京津冀一带,除夕夜守岁,是为了父母安康。进入正月初一,许愿与还愿,被视为最佳时机。这几日的穿戴如何花红柳绿,不但无人诧异,还会被夸赞一番,还能给自己一个大吃大喝、贪杯尽兴的“奢侈”理由。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过大年会觉出时光变慢,日子悠闲,辛苦了一年,睡懒觉,打牌,游戏,小小“放纵”一把,也是理所当然。

  春节的“仪式感”,自然少不了一些被视为公序良俗的民间“禁忌”。比如,一些被认为不吉利的字眼,都要避免出现。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慎打坏时,要说句吉祥的顺口溜来补救。除夕忌洒水、扫地、倒垃圾,为的是聚财。还有,不说孩子,不发脾气,不闹别扭,忌吃药,忌动针线,忌斧子劈木柴。大年初一,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初二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初四忌出门,因为民间说灶王爷来家查户口,不可外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小时候双亲过世,亲戚无几,没有压岁钱的概念,过年就是图个口福,兜里多了一把花生糖果,燃几只炮仗,吃难得一见的“美餐”,也不过是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夹鸡蛋,而今如此食谱再寻常不过,总是吃这些,甚至会被认为饮食凑合,营养亏欠。

  近读杜仲华先生的《天生我才——冯骥才传》,对中国春节的年文化有了更多感受。春节申遗成功,年已耄耋的冯骥才先生是其中推手之一。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年俗,这些年,大冯念兹在兹的一件事,就是“拯救”传统的年味。大冯着迷于传统的年味,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都会去两个地方跑一跑,一是天后宫的传统年货市场,里面的应时年货用品应有尽有,比如鲜花、金鱼、年画、香烛、窗花、吊钱儿、对联、福字,可谓琳琅满目,吉祥红火。二是跑津西的几个乡镇,享受“挤”在杨柳青、独流和静海的集市里的快乐感,年年乐此不疲,他认为,百姓过年的劲头都是在集市里“挤”出来的,人在其中,相互感染,年味想不浓都难。大冯是个孝子,老母亲在世时,除夕当日,八样年货从没少过,包括娘娘宫的绒花“聚宝盆”“石榴花”,鲜花美酒、茉莉花茶、鱼肉海鲜、干鲜果品。同时,他还把屋里西洋风味的陈设收一收,将过年的物品花花绿绿地摆出来,换上珍藏的古版杨柳青年画。

  物质生活的提升,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老年味源于老年代,照搬因袭,完全回归,恐不现实。春节照旧一年一度,只是过年方式已不尽相同,告别了千篇一律的模式,“仪式感”内核其实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正如大冯所言:“每逢过年,我觉得土地是热的,民族这个概念也变得更实在、更动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老树画画~~~
~~~
星期文库
那时春节之四~~~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春节特刊·要闻
   第03版:春节特刊·天津
   第04版:春节特刊·天津
   第05版:春节特刊·天津
   第06版:春节特刊·非遗贺新春
   第07版:春节特刊·非遗贺新春
   第08版:春节特刊·城事
   第09版:春节特刊·足球
   第10版:春节特刊·体育
   第11版:春节特刊·副刊
   第12版:春节特刊·副刊
“仪式感”与过大年
学会独处
诗 意
放 假
两种家长
扫堂尘、酥食、炒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