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津与固镇
为嘛都有“哪吒闹海”的传说

文图/赵华
  曾位于天津狮子林桥下的哪吒闹海雕塑。

  固镇县哪吒闹海非遗文化活动。周杰/摄

  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哪吒小镇和相关的文创产品。

  天津话是个方言岛,这一现象是指天津市内大部分区域的方言与周边郊县存在较大差异,如孤立的岛屿。专家考证,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息息相关。‌安徽固镇方言是天津方言的“母语”之一,今已成为共识。其实,这两个相距千里的城市,不仅在方言上能找到联系,在某些传统文化中也能找到亲缘佐证,两地关于哪吒闹海的申遗似乎就是例证之一。

  2012年,哪吒闹海神话传说入选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也将哪吒闹海的神话故事列入县级非遗。值得关注的是,两地的哪吒都在“河西”“陈塘”。

  2024年11月,笔者与谭汝为教授赴固镇参加了当地的哪吒文化研讨会。两地的“哪吒文化”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  

  哪吒神话 两地俱申遗

  哪吒,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梵文译音逐渐演变简化而来。周庆安著《探秘诸神背后的真相》解释了哪吒的名字含义,书中称“哪吒”一词是汉语复合词,并引用《康熙字典》《辞海》的记载说“哪”指“傩”,本义是扶正祛邪;“吒”即“叱咤”,意叱怒也。王新禧著《中国神话:尘封下的幻想之翼》文中也说:“‘哪吒’意即傩咤驱赶鬼神”。

  哪吒作为外来的神话人物逐渐在中国本土化,其演变过程主要是随着元明小说的普及,哪吒的故事逐渐脱离佛教经典,开始演义化、大众化,其形象由凶神恶煞的猛男变成了更加亲民、惹人喜爱的孩童。

  哪吒与天津的关系,文史学者高慧君先生结合天津的神话传说考证,认为《封神演义》中所讲的九湾河就是海河,陈塘关就是海河南岸的陈塘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佐证材料,最终得出哪吒是“天津娃娃”的结论。

  在千里之外,与天津血脉相通的固镇,也流传着哪吒闹海的传说。那里也有九湾河、陈塘关以及大量的哪吒传说。当地居民回忆曾建有哪吒庙,把哪吒当成保护神,是人人崇拜敬仰的英雄,并且也成功申遗。

  从两地申遗的论证材料看,天津、固镇两地成为传说中的哪吒闹海地是有据可依的。神话人物不同于真实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不同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但神话传说可以是多元的、超地域的;非遗项目申请本身就不具有排他性;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可以成为传说中的哪吒闹海之地。

  临海之地

  地理有相同

  为什么天津和固镇两地都有哪吒闹海的传说?其原因之一,应该与洪水有关。

  大洪水是全人类共同的痛苦记忆。西方因洪水有诺亚方舟,东方则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哪吒闹海等神话传说。

  《封神演义》中明确记载,哪吒出生于陈塘关,闹海的地方“是九湾河,乃东海口上”。申请哪吒闹海非遗的地区首先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与东海有密切的渊源。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濒临渤海,北枕燕山余脉,是典型的退海地。四千年前,海侵平复,古黄河曾数次改道,素称“一石水,六斗泥”(东汉·桓谭《新论》)的滔滔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奔流而下,在天津附近入海。在黄河泥沙的堆积下,天津地区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天津的后花园蓟州区也是退海之后地壳运动逐渐隆起形成的山区。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下降在天津这块冲积平原上留下了四道贝壳堤。其中第二道形成于2700—3700年前,与传说哪吒闹海的时间大体对应。

  固镇地处淮河中游的北岸,从现在地图上看距离东海相对较远,但历史上黄河曾数度夺淮入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泛区,淮河河道成为黄河入海口。清乾隆年间的《淮安府志》记载:“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据固镇县第一中学教师丁玉聪介绍:“早年间,黄河夺淮入海,九湾以东,五河汇聚,直达东海,当地人称之为东海口。”此外,从历史沿革角度看,固镇的地理位置临近古东海郡。清代《五河县志》记载:“秦泗水郡地,汉临淮东海沛三郡。”1964年,国务院决定由宿县、灵璧县、怀远县、五河县衔接处各一部,析置固镇县。由此推断固镇距离东海郡实际距离并不远,也具备了哪吒闹海的基本地理环境。

  海河水系古称“九河”。自新三岔河口(金钢桥附近)至大沽口一段原本迂回弯曲,全长110余千米,历经多次裁弯取直长度缩减为70余千米。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着两幅河道地形图,分别叫作“上北河图”和“北河下图”,两张图拼起来就是海河全图。图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海河称得上“九曲十八弯”,堪称“九湾河”。

  在海河南岸有一个陈塘庄,也称陈塘关。海河东流入海,过去逢渤海大潮海水倒灌,沿海河逆流而上直到天津西青区的杨柳青、天津武清区的杨村、河北省胜芳的杨芬港,即天津俗语讲的“潮不过三杨”。过去在陈塘庄附近是可以看到汹涌的海潮的。无独有偶,在固镇也有九湾河、陈塘关等类似的地名。明嘉靖《宿州志》记载:“九湾在县南八十里。”这里所说的“县”就是灵璧县,而灵璧县的部分地区现属固镇县。在固镇县有九湾村,其附近有一渡口,相传名曰陈塘渡,又名陈家渡口,水势浩渺。当地百姓世代相传,这里就是哪吒闹海之地。

  天津、固镇与东海的渊源使两地共同成为传说中的哪吒闹海地有了地理依据。

  滔滔洪水历来是人类最大的自然灾害。面对难以抗拒的自然伟力,我们的祖先在竭力抗争同时,还幻想出一种能够战胜灾害的超自然力量,以表达治水的美好愿望。天津、固镇自古就饱受洪水灾害侵扰,所以两地人民产生了渴望出现哪吒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心理诉求。

  文脉相通

  方言是纽带

  除了洪水孕育了哪吒闹海的神话外,天津和固镇相同的神话渊源应该还与当年的人口迁移有关。20世纪80年代,李世瑜教授提出了固镇方言是天津方言母方言的论题,后经马庆株、谭汝为、曾晓渝等多位语言学界知名专家实地考察、语音比对,得出结论:李世瑜教授的论断是正确的。

  1368年,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蒙古贵族撤归漠北,为防止蒙古势力的南下,朱元璋派其四子燕王朱棣镇守北京、天津一线,史称燕王扫北。出于帝王之术的考虑,朱元璋给朱棣征兵定下了“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的原则,所以朱棣只得从明中都即凤阳府附近招兵。彼时,固镇名曰“谷阳”,属凤阳府治下。朱棣的岳父徐达的封地就在谷阳的九湾地区。这些安徽籍士兵带着家眷开赴北方,来到天津地区屯垦、戍边,并设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每卫士兵5600人,三卫共16800人,把家属合计在内保守估计在30000人以上,这已远远超出了天津原住民的人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艳林曾考证,天津建卫之初三个卫所军官的籍贯,其中原籍清晰者共293人,来自安徽省的84人,来自江苏省的56人,且都是皖北和苏北人。这些操凤阳官话的军事移民数量庞大,且社会地位高,在天津形成了“方言岛”,逐渐同化周围方言,成为主流方言。明朝中期,天津卫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军、经商的安徽、江苏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可以保持所持方言乡音不被外界影响。于是,具有低平调的皖北方言逐渐成为天津卫的通用语。

  固镇是天津方言母方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当地学者丁玉聪老师介绍,固镇县九湾村附近曾是明代大将徐达(永乐帝朱棣的岳父)的封邑,当年燕王扫北所率领的士兵部分来自九湾村;因此,两地不仅在方言方面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固镇是垓下之战的古战场、是著名的书法之乡。天津的多位学者、作家,天津作协、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多次到固镇文化寻根。两地普通市民之间的交流则更为频繁。无论是天津人在固镇,还是固镇人来天津,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慨如同身在故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语言渊源的地区其文化必然存在某种相关性。天津与固镇两地居民有着相同的方言母体,彼此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亲属关系。在两地人员往来交流中,两地文化、民俗信仰相互影响,具备催生共同的哪吒传说的可能性。至于两地哪吒传说是在两地同时产生,还是某一地区最先形成进而影响了另一地区,这有待于两地学者、市民的进一步探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津
   第04版:天津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中国
   第08版:世界
   第09版:世界
   第10版:社会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服务
   第14版:文娱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读吧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天津卫
天津与固镇为嘛都有“哪吒闹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