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教你区分不同类型的湿气体质,帮你自测身体状态,从不同季节、不同症状、不同体质多维度提出针对性祛湿方法和建议,从食疗养生、穴位按摩着手,同时还有艾灸、泡脚、通经络等小妙招,祛除体内湿气,恢复健康气色。 ——编者
一、关于湿气
随着中医养生文化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人们对“湿气”“痰湿”“祛湿”等中医词汇已经有了普遍认识,但真正深入了解所谓“湿气”的人却很少。其实,只有真正了解“湿气”,使体内的湿气运作好,同时有效避免或祛除外部侵入的湿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湿气重的感觉
就像在大雾里走路
说起“湿气”一词,大家并不陌生。首先,从“湿”字的字形来看,“湿”字的偏旁是三点水;从字义来看,“湿”是指沾了水或水分多,与“燥”相对。所以湿气的本质是水。之所以说“本质”,是因为湿从水来,却不等于水。在人体或自然界内,湿和水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人体的水分、养分必须通过阳气的温煦和气化作用生成精微物质,才能运行输布到全身。
我们通常所说的“湿气”,是指人体内水分代谢异常出现的多余的物质。湿气在人体内无法得到正常的疏泄,日积月累,就成了中医理论中的邪气之一,也是病机的一种。
湿气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在人体内淤积过重就会阻滞气的活动,不利脾的运化。
如果无法准确理解身体湿气重的感觉,可以试着体会人在潮湿的大雾里走路,身体感觉又黏又湿,走起路来极不爽利。人体气血运行也是一样的,当人体内湿气重到一定程度,气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阻滞,气机不畅;严重的话,会产生淤堵,导致身体不适或产生病变。
更为紧要的是,前面我们提到人体内的水分代谢,需要靠阳气的作用才能正常运行。如果因为湿气过重,气机不畅,就更会加重水分代谢异常,湿气会更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湿气,是人类身体健康的敌人。所以,如果身体真的存在湿气重的问题,一定要注意祛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不仅要了解什么是湿气,还要了解湿气的特点。下期咱们将从普遍性、难愈性、有害性、进展性、重浊性、黏滞性,多方面了解湿气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