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有1929年南开学校学生参观天津广智馆的《天津南开学校社会视察报告》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对于广智馆讲解员,报告中有对比鲜明的文字记录。
该报告开头写道,12月2日至7日,高二各组赴广智馆。由该馆职员戴玉璞先生招待,引导参观各展厅陈列品。而在报告结尾处,提及有学生意犹未尽,再次参观,“由该馆职员王君引导,随行随讲,口说指画,语多隽永,使人忍俊不禁。王君对该馆陈列品史,诚知之甚详,理化科学亦能略道其微,使人佩服不置。出馆时,该馆特为摄一影以留纪念,其招待之热诚,有使吾人不克遗忘者”。
对于广智馆不同的讲解员,报告前后的两段文字形成鲜明对比。明显是后者的王姓馆员讲述得更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让人印象深刻。
按情理来说,戴玉璞早在1923年就曾参与了广智馆的筹建,并曾两度赴济南广智院“学习泥工、雕塑、彩画、摄影、剥制等术”,是馆中最早接触近代博物院具体技艺的人。至1929年(南开学生来馆参观时),他身为技术部主任,应该是技术方面的权威。但为何他的讲解却“不如”那位王姓馆员更吸引学生呢?
在笔者看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评价讲解效果不能仅局限于讲解员“讲了些什么”这种知识性的要求,还要受多方面的影响,更要注重观众听讲后的感受。
讲解员也是博物馆形象的代表,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他们不但要深刻理解展览内容和讲解目的,还要善于观察、发现和确认听讲观众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经验水平、文化程度、思维方式、社会背景、兴趣需求、参观期望等因素,适时适度地调整讲述方法,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因人施讲”。将展览内容、展览主题、讲解目的以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断提升讲解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每一次讲解都会面临新的观众、新的需求和新的条件,所以每一次精彩的讲解都将是一次新的创造。将讲解看作一门艺术,也并不夸张。
王姓馆员可能不如戴玉璞更为全面,但从报告的文字记载上看,他似乎更能揣摩学生的参观心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更合理、更生动。王姓馆员“随行随讲,口说指画”,说明他把口语语言与肢体语言配合起来,增加了讲解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语多隽永,使人忍俊不禁”,表明他的表达优雅得体且风趣幽默,增加了讲解的趣味性。“对该馆陈列品史,诚知之甚详,理化科学亦能略道其微”,显露出他的讲解充满知识性。如此讲解,自然会让参观的学生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