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载

何处不归鸿

苏轼传
方志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眉山出神童(3)

  取名苏轼

  古人对于给儿子取名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此事关系到儿子的一生,不能马虎从事。加上当时虽有户籍制度,却不像现今这样,上户口便得报名字,因此往往是先有小名,然后才正式命名。

  鉴于长子夭亡,苏洵给这个新生儿取了个吉祥而随意的小名,叫“和仲”。 古人以伯、仲、叔、季为序,仲为二,即老二。和者即和顺、谐和,《周易》有“保合大和”之说,《礼记》更是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苏洵给儿子取的这个小名,就看重这个“和”字。

  随着和仲的长大,以及第三个儿子的出生,苏洵对这两位爱子的脾性逐渐有了认识,于是正式命名,一名轼,一名辙。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车轼则似乎是可有可无,作用不大。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即车前那根作为扶手的横木,也就不成其为完车了。但这根横木又确实有些过于张扬显露,因此,“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给儿子取这个名,倒是表现了苏洵的矛盾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登高眺远,积极进取;又担心儿子不事检点,遭人嫉妒。于是,命名之后又取了一个字:子瞻。这是对“轼” 的补充,强调登高眺远,淡化张扬显露。

  至于另一个儿子,苏洵却很放心,取名“辙” 字“子由”:“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辙虽然不能像轼那样光彩照人,却也不会像轼那样遭人嫉妒,福虽不盛,祸也不烈。

  仅仅从替儿子取名,就足以显示这位父亲的远见卓识。

  一轼一辙两兄弟,一个豪放不羁、锋芒外露、光照千古,却屡招人忌,一生坎坷,而且差点身首异处;一个冲虚淡泊、随遇而安,但中有定见、沉稳执着,虽然不像其兄那样为天下所向往,却也不愧为鸟中凤、兽中麒、人中杰。

  初闻新政

  八岁那年,苏轼被送往乡塾读书。乡塾设在眉山县天庆观的北极院中,有一百多个学生。县学能有这样的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于此可见当时川中学风之盛。

  进乡塾之前,苏轼已在父母的指导下读了不少书,人又绝顶聪明,虽然不能说是过目不忘,却也是一点就透,故而深得老师的宠爱。 这老师便是天庆观的道士,名叫张易简,虽是出家,却并不“出世”,对古今成败、国家盛衰极为关注,又卓具学识。他的这些品质,给苏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
●网络新词语~~~
连载~~~苏轼传
连载~~~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天下
   第08版:天下
   第09版:社会
   第10版:服务
   第11版:一周评谈
   第12版:文娱
   第13版:副刊
   第14版:副刊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为孙成龙
说服自己
春 耕
“多管闲事”
××不语,只是一味××
何处不归鸿
别生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