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一名大学生在跑步时被校外男童踢出的足球击中头部,几句争执后学生因不适倒地。男童母亲被指多次脚踹学生头部,导致其短暂昏迷。学生被送医后,虽无重大器质性损伤,但仍有恶心、视力重影等症状。目前,学生已明确拒绝调解,要求追究对方法律责任。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发布声明:已成立专班配合公安调查,并承诺强化校外人员引导和校园安全管理。
一场由意外演变成的暴力事件,未见安保力量及时介入。这无疑暴露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疏漏。有观点试图为事件起因寻找“合理性”,比如强调跑道边的风险,“足球场外围叫跑道,跑步者应预知风险”,但这完全无法掩盖后续暴力的恶劣性质,更不应成为管理缺位的借口。
舆论场上,声音两极分化。有人因这场冲突愤然断言“大学就不该开放”,更多人则认为,因个别暴力事件否定开放,如同因车祸禁汽车。大学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其开放共享的价值不应被轻易抹杀,周边居民对校园设施的依赖也是现实。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非“开”或“关”,而是高校有没有精准化管理能力。现实中,不少高校名义上实行预约制或“半开放”,但实际存在无序进入、监管盲区等问题,为隐患埋下了种子。笼统的开放政策、模糊的管理细则、流于形式的预约系统、薄弱的现场监管和应急响应,共同构成了此类事件的温床。
当务之急,绝非倒退式封闭,而是推进精细化管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可适当增加,例如,武汉大学樱花季实行预约制加人脸识别闸机后,冲突事件骤降90%;清华大学要求校外团体购买公众责任险,既保障权益又规避风险。具体到体育场管理,可考虑划定校外人员分时段准入区域、建立行为信用档案,将施暴者列入跨校黑名单等。这些措施成本不高,却能有效前置风险防控。
校园开放不是单选题,而是必答的治理题。开放本是为了让知识和社会共享的温暖传递,绝不能让暴力趁虚而入。守住安全底线,靠的不是重新垒高墙,而是一套权责清晰、响应敏捷、执行有力的现代管理制度,这既是对师生负责,也是对外来访客的尊重。
事件中的暴力必须依法严惩,而事件暴露的漏洞,更需要高校管理者以智慧和决心去填补。校园开放的路要继续走,但必须走得更稳、更安全。这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