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采集它们,虽然它们可以把你的手烧得起泡。你得用脚把这些荨麻踩碎,于是你就可以得出麻来。你可以把它搓成线,织出十一件长袖的披甲来。你把它们披到那十一只野天鹅的身上,那么他们身上的魔力就可以解除……”这是安徒生童话《野天鹅》里,仙女对公主艾丽莎的嘱咐,只有忍耐着如灼烧般的疼痛,用荨麻织成披甲,才能将哥哥们从继母的魔法里解救出来,从天鹅化身为人。在这期间,她必须一言不发,否则哥哥们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的生命是悬在你的舌尖上的”。
无论面对年轻国王的求爱,还是大主教将她诬陷为女巫的指控,乃至被送上火刑场,艾丽莎都忍耐着荨麻带来的疼痛,沉默地坚守诺言。在刽子手点火的最后一刻,她将织成的披甲抛向飞来的天鹅,哥哥们终于恢复了人形,只有最小的哥哥因为披甲少一只袖子,还保留着一个翅膀。童话迎来了圆满的结局,“回到宫里去的这个新婚的行列,的确是从前任何王国都没有看到过的”。
《野天鹅》的故事灵感,来自丹麦民俗学家温特在1823年出版的民间传说《十一只天鹅》。实际上,这个民间故事在欧洲有多个变体,共同的母题都是兄弟受到诅咒变成天鹅、乌鸦等鸟类,他们的姐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破除了魔法。《格林童话》里收录了类似的故事,但女主角用来编织衣服的原材料是纤细的翠菊,与之相比,安徒生选择的荨麻无疑让艾丽莎的拯救之路更为艰辛,“这植物是像火一样地刺人,她的手上和臂上烧出了许多泡来”。
荨麻属植物多达70种,在全球除南极之外的地区广泛分布。在我国,荨麻有“蛰麻子”“咬人猫”等别名。这些特殊的名字,都来自于荨麻的植株特点,它的茎叶上长满透明的小刺,里面含有甲酸等物质。当人无意间碰上时,小刺折断,释放出的甲酸很快让皮肤红肿灼痛,出现肿块。由于荨麻的刺激效果格外明显,医学界还用它来命名让皮肤出现风团症状的“荨麻疹”。
荨麻茎的纤维含量和亚麻相当,古代欧洲人曾将它作为纺织材料。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距今约有2800年历史的欧洲青铜时代的荨麻布残片,为《野天鹅》的故事提供了历史依据。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制作这一布料的荨麻并不是丹麦本地生长的,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奢侈品。相比用荨麻纺线织布,今天的欧洲人更喜欢将它烹饪成美食。高温加热后,荨麻的小刺变软,毒素也分解了,不再构成威胁。熟荨麻的口感类似菠菜,有着特殊的清香,可以做成菜汤或点心的馅料。
星期文库
安徒生笔下的植物之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