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学思想是以朱熹为主的,但王阳明却偏偏挑战了朱熹。
王阳明之所以挑战朱熹,主要是因为《大学》里的一个思考模式:格物致知。清代以前,我国没有科学一词,而替代科学的就是“格致学”。在阳明先生之前,知,被理解成为智慧,被朱熹解读成“理”,也是朱熹理学的主要依据。致知,就是到达这种智慧的境界。朱熹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理,人只有掌握了理,才能有智慧。所以,需要格物。格的意思是追究、探寻事物的道理。
阳明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亭前格竹”,冥想七日七夜,也没格出什么理来。多年以后,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世间万物、天地自然过于繁复,将每个道理都掌握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但有一道理,只要修为,人人便可修成的路径:格心。
格心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在心中,让心光明,则世界通透。心如同一缕光,只要将心安抚住,令其光明,就可以照亮宇宙所有。这就是阳明先生的“心即理”“心外无物”之说。
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改变所有人,只需安抚住自己的一颗心。看身边人有些不顺眼,生活不如意,孩子不听话,工作不顺心,就把自己心上的灰尘擦拭干净,光亮良知,改变念头,深刻反省。于是,日子则繁花似锦、幸福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