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联的回忆

卫建民

  上小学五年级时,我们有了书法课,习称“写仿”。我们家有瓦砚和母亲上学时使用过的铜镇尺,再去供销社买支毛笔,这个新课程需要的文具就备齐了。为了能收获蚕丝置于墨盒中吸墨,我还养过一茬蚕,亲自采桑叶,观察蚕从卵、幼虫、蛹到飞蛾的生命全过程。

  小学生,初次蘸墨握毛笔,往往弄得手上嘴上都是墨点,一看就知道上的是书法课。这堂新课,课堂气氛庄严,课间气氛活跃,有调皮的男同学用毛笔在邻座同学的鼻孔下画了两撇八字胡须,邻座同学急忙之中用手一抹,“自我抹黑”,课堂笑声一片,很像《红楼梦》第九回的顽童闹书房。

  刚刚学习书法课的那年春节,我去同学张春记家拜年,看见他已经学以致用,亲自给自家写春联,很是羡慕。他家住在高高的堡子边上,我在正面看见他写的春联后,还在下坡时回头看了一眼;那一天,太阳正照射在红色的春联上,同学少年的一笔一画就烙印在我的心里。

  我家对春联的要求比较高,每年过年的春联,父亲都请县文化馆的成学仁伯伯书写。成伯伯是文化馆的美工,能写会画,在县里很有名。有一年,父亲在除夕那天很晚才回家,我们都焦急地等待贴春联,糨糊都烧好了,因为我们那里的习俗是除夕下午就要打扫院子、张贴春联。父亲解释晚归的原因是,成伯伯已经放假回家,于是他便去了成伯伯家里请他书写春联。我的初学书法水准上不了台面,有碍观瞻,但又急于表现,有发表欲,就裁了几张红纸条,恭恭敬敬地书写“抬头见喜”“五谷丰登”一类的吉祥语句,自己张贴在门楣和装粮食的陶瓷瓮上,自我欣赏。

  有几年,每到大年初一,同学卫三管就来我们家,约我一起在村里挨门挨户看春联,主要是欣赏春联的内容。那个时代,虽然村民家家过年都要贴春联,但春联的内容大都是伟人的诗词,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等词句。村里的复员军人王在宥伯伯,在军队时是文化教员,毛笔字写得很好。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有次出校门,看见他正站在一张桌子上用毛笔书写《愚公移山》;我仰首观看,看见他是在白石灰抹的凸起的底子上用铅笔打了方格,再用铅笔把《愚公移山》抄在方格内,然后用毛笔逐字逐句书写。看见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方式,我不由得点赞:“伯伯,写得好!”王伯伯转头大笑,高声说:“没有点儿真本领,不敢出门闯江湖!”

  五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和卫三管来到王伯伯家气派的大车门(大车门,老北京民宅大门样式之一)前,看见他家门前贴的春联是:“送儿参军接过父辈手中枪/年老退休不吃老本立新功。”他家的春联与全村的人家都不同,无疑,这是他自己的创作。这一年,他年轻英俊的独生子海鸥哥光荣地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上联是实记家事;下联是言志,表示自己要在退休后有所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记得那时有个流行的说法:老干部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如今,王伯伯家斑驳的大车门还在,门内的人却大都成了故人;当年在门外欣赏春联的幼稚学童,也成了老龄化社会里的老人。

  春节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个延续千年的年节风俗,集文学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既是国内春节期间的一道风景,又是海外华人对文化传统的坚守;走遍世界,凡有华人的角落,都会在春节期间出现红底金字的汉字春联。一抹红色,几个方块汉字,就是连绵不断的文化根系。特别是在广大的乡村,每到春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村庄焕然一新,寒冷的冬天充满温暖、热烈的色彩;要是碰巧在春节前后下了大雪,千家万户的春联就像梅花一样漫天绽放,乡村如画。

  我们生活在飞速变化的现代世界,目不暇接;但我们的心,还是得安放在“不变”的、对称的、贴着春联的精神家园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卫建民
~~~郑学富
~~~米 虾
~~~伍 柳
~~~龙建雄
星期文库 那时春节之一~~~陈应松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天津
   第06版:天津
   第07版:天津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城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服务
   第12版:文化
   第13版:副刊
   第14版:副刊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春联的回忆
万回哥哥与和合二仙
两棵树
美在丝丝缕缕间
真隐隐于心
公安的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