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节令年画》说:“腊日有一民俗今日渐渐被人遗忘,就是腊日祭祀万回哥哥。”
万回哥哥是何许人也?据《酉阳杂俎》《开天传信记》等唐代典籍记载:万回俗姓张,八九岁才会说话。他的哥哥从军戍边,久绝音讯,父母日夜涕泣想念,就让万回前往探望。万回一日往返行万里,并带回哥哥写的家书,故被称为“万回”,民间则亲昵地称其为“万回哥哥”。传说,张万回外形怪异,是菩萨转世,因犯错被佛祖贬到人间。他所说之事多有应验,被唐明皇封为圣僧。唐朝诗人王昌龄在《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中写道:“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人们为何在腊日祭祀他呢?腊日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先秦、两汉时期,腊祭是一年的大祭,民间和朝廷都要举行盛大仪式。腊祭通常在岁末十二月举行,起初并无固定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北宋时期,寺院在腊八频繁举行施粥等活动,对民间产生极大影响,吃腊八粥的习俗日渐流行,而传统的腊日祭祀渐渐衰微,万回则被奉为可保家庭和睦、平安幸福的“和合神”。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宋时,杭城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外亦能回来,故曰万回。”
万回的传说和信仰,元朝仍十分盛行。元人刘一清的《钱塘遗事》记载:“临安居民不祀祖先,惟每岁腊月二十四日,各家临期书写祖先及亡者名号,作羮饭供养罢,即以名号就楮钱上焚化。至来年此日复然。惟万回哥哥者,不问省部、吏曹、市肆买卖及娼妓之家,无不奉祀。每一饭必祭其像。”到了明朝,腊祭万回的习俗渐行渐远。《西湖游览志馀》说,“今其祀(指祭祀万回)绝矣。”
后世的人认为“和合”具备美好圆满的含义,应该是两位神灵的合称,“和合神”便演变为现在熟悉的“和合二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封唐代高僧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和合神像就一化为二,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合”又演变成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因其寓意吉祥,广泛进入诗词、戏剧等文艺领域,也成为明清工艺美术中十分常见的题材,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双拜花堂》表现的就是当时喜堂悬挂和合二仙像的习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清代“象牙雕和合二仙”,雕刻二小童,其一立于湖石上,侧身回首,手擎荷花,另一捧盒,足边灵芝丛生。立石上者以一足踏于同伴头顶,童趣盎然,稚拙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