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去哪儿品尝年的味道?我以为逛庙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也是我和儿子过年的一大乐趣。
我去庙会一般不开车,不然找不到车位会坏了一天的心情。坐公交去最省心,一车人有大半都是去逛庙会的,本来互不认识,但走着走着就都有了共同语言。一阵喧闹的锣鼓声飘进车厢,惹得车上的乘客齐刷刷地倒向一侧,纷纷探头朝外看。原来是庙会到了,乘客都火急火燎地慌慌下车,车厢一下空了大半。
庙会门口张灯结彩,装点得一派喜庆。由各色花带搭就的彩棚缀满了五彩花篮和象征喜庆的大红灯笼,高音喇叭播放着民乐《步步高》,我们随着熙来攘往的人流从彩棚下走过,心早就被撩拨得五彩斑斓了。东边是充满了浓郁过年气息的年货区,卖风车的,捏糖人的,卖花灯、万花筒、拨浪鼓的摊位前人头攒动,有人刚买了一只空竹就兴冲冲地撂地抖起来,“嗡嗡”的空竹声和风车清脆的“嗒嗒”响混杂在一起,欢闹地在空中回荡。
西边的小树林里更热闹,彩旗围就的一片区域挂满了一只只花灯,每只花灯底部都缀着一条写着谜语的彩条纸,许多人在仰着脖子凝神蹙眉地猜谜语。突然有人叫起来:“我猜到了!”随后便一把扯下彩条纸欢天喜地地跑着领奖去了。
小树林对面的空地也不示弱,叫好声此起彼伏,我牵着儿子跑过去,那里正有艺人耍中幡。这中幡可是稀罕玩意儿,只有在庙会上才能见到它的身影。中幡高约数丈,由杆伞盖旗四件物品组成,舞起来幡旗飘舞,铃铛脆响。耍中幡的是位壮硕的汉子,他双手托起中幡,奋力向上一抛,中幡就稳稳地落在了他的前额上,他摇摇摆摆地走着“醉”步,任中幡在头顶悠来荡去,但始终就是不让它掉下来。这手绝活叫“霸王举顶”,之后他又一连串表演了单手托竿的“金鸡独立”、后背接竿的“苏秦背剑”,引得我们不停叫好鼓掌。
时间临近中午,尽管越过中幡区再往里,那片开阔地上还有跑旱船、踩高跷、摔跤和拉洋片的在表演,同样也是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但肚子叫了,我拉着儿子先去美食长廊饱一饱口福,准备留着过一会儿再去欣赏旱船和高跷。
走进人潮熙攘的美食区,各种地方小吃琳琅满目,天南海北的吆喝叫卖声扑面而来。卖羊肉串的大叔一边吆喝一边把手里的两大束红柳枝肉串使劲地互相摔打,红红的辣椒粉被带到半空弥漫成雾状,伴着炭火不时蹿出的一团团火苗,肉串开始变色,慢慢就有诱人的肉香飘散出来。旁边的摊位是蘸糖葫芦的,一根缠满了稻草的杆子立在档口,上面插满了五颜六色的糖葫芦。老板系着白围裙戴着白套袖,在把红山楂、黄桔瓣、山药蛋、山药段穿成串,一一摆进四四方方的玻璃罩里。虽然他不叫卖,却不妨碍不断有人上前来买。老板把“葫芦串”顺进热锅里蘸满糖稀,再放到光滑的案板上冷却片刻,食指轻轻一抬竹签,一串冰清玉洁带着薄薄糖片的冰糖葫芦,就亭亭玉立大功告成了。儿子高高举起这串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年的味道立刻就弥散出来了。
斜对面是家叫卖老北京小吃的摊位,红的糖耳朵、白的艾窝窝、绿的江米粽子、黄的驴打滚、豌豆黄……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依次摆放在白瓷盘里。打头的位置是一把冒着“袅袅”热气的龙嘴大铜壶,那是卖茶汤的摊位。见我们爷俩儿过来,伙计立刻甩掉棉手套,雄鹰展翅一样左手兜住碗,右手则微微擎起龙嘴大铜壶的壶把,一股滚烫的水流立即划出一道弧线,稳稳落在装满各种馅料的茶汤碗里。伙计再把桂花、葡萄干、金糕丁等果料均匀撒在茶汤表面,随着一声“茶汤,您拿好……”一碗绵软温润、果味飘香、健脾暖胃、香甜可口的茶汤就递到了我们手里。
这个时候,高音喇叭也来凑热闹,突然中断了“喜洋洋”的乐曲插播了一段广播找人:“湖北十堰来的张先生,您走失的孩子已找到,请速到公园南门与孩子会合……”刚刚还在被姥姥追着喂茶汤的那个小男孩,此时举着风车又跑了。吓得姥姥一把抓住他:“听听,找不着家长了吧?再乱跑,明年就不带你来庙会玩了……”
您瞧,逛庙会就是这么有趣好玩。现如今,人们丰衣足食,但年味却越来越淡薄。那么就去庙会逛逛吧,在那里也许能让您找回一点过年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