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至清至廉的“海青天”海瑞,刚正不阿,端方耿直,一心为国为民,乃为官之典范,当为百姓做更多益事。然而,事实上,朝廷上下对其厌恶者甚多,欣赏者罕见,使其为官短暂,赋闲居多。
其因何在?主要因为海瑞性格及处世的三“太过”。其一,刚太过;其二,直太过;其三,律人太过。因这三“太过”,海瑞被孤立一生。
海瑞为官之时,官场贪腐之风弥天,一味内外皆方的海瑞,被视为异类。海瑞病故时,其全部家当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办丧事不得不众人凑钱。海瑞清廉若水,却生不逢时。
海瑞是一个非黑即白、宁折不弯、固执异常之人。不惑之年,海瑞才等来首份官差——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海瑞治学苛刻,学子私下都称之为“海阎王”,然业绩显著。某日,延平知府来视察,知府坐定,官吏瞬间跪倒一片,唯有海瑞直挺挺地站在原地,同僚拉海瑞跪下,海瑞竟拱手说:此乃学堂,按照孔圣人的规矩,老师无论见到多大的官,都不必行礼!知府大怒,拂袖而去。
四十多岁时,海瑞终于步入官场,做了浙江淳安县的知县。淳安县官场贪掠成风,残酷盘剥百姓。海瑞一上任,就彻底取消吏役的灰色收入,恢复明初的低薪制。结果,俸禄之薄,吏役无法养家糊口,无不消极怠工。只有海瑞一人安之若素,薪俸不够一家人吃喝,就全家一起开荒种地;无钱买新衣,就亲自动手纺线织布;薪俸不够应付人情往来,就干脆不往来。海瑞用自己的极端实践,证明低薪制是可以生活的。
然而,海瑞的自律严苛,安贫乐道,并不能代表可以严苛律人,吏役没人愿意奉陪,县丞、主簿、衙役等人,送给海瑞一个“海青菜”的雅号后,都撂了挑子。一时间,海瑞所在的淳安,大小官吏都避而远之,没人愿意与之为伍……
后来,海瑞好不容易入京为官,做了正六品户部云南司主事。他居然时时处处以《大明律》为镜,只要不合律法,甭管是谁,照戗不误。某日,沉迷于修道炼丹的嘉靖帝,突然收到海瑞呈上来的《治安疏》,海瑞先是斥责嘉靖二十余载不上朝,废弛朝廷法度。还引用民间谚语:“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而无财用也!”嘉靖一生对标汉文帝,可海瑞却直言:“陛下跟汉文帝相比,还差得远呐!”嘉靖看后,勃然大怒,要杀了海瑞。多亏有人提醒,嘉靖冷静下来,认为海瑞想通过死谏,钓得忠良美誉,嘉靖更不想背上不容清官的恶名,遂将海瑞投入大牢了事。
嘉靖帝驾崩后,海瑞升任应天巡抚,讵料,他仅干了半年,就被弹劾。海瑞一怒之下向继任的隆庆帝递交了辞呈,同时还上了一道密折。在密折里,海瑞说,当今天下臣工全得过且过、因循守旧,互相掣肘,互相排挤,皆为小女子一般……在海瑞眼里,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正经人。隆庆帝看过密折,认为海瑞大骂群臣,不过就是故技重施,沽名钓誉罢了。海瑞本想将君臣骂醒,结果乌纱帽丢了,至死再未戴过。
海瑞仅为举人出身,能做到巡抚,全靠清廉正直的名声和内阁首辅徐阶这唯一的伯乐。嘉靖对海瑞每动杀心,都是徐阶出面为他求情。不仅如此,嘉靖驾崩后,徐阶更力荐海瑞出任尚宝丞,通政司左通政、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位。可以说,倘若徐阶不提携,再无人起用海瑞。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为了让贫苦百姓耕有其田,勒令富户退田,其中,重点拿徐阶及其家族开刀。起初,为了支持海瑞,已致仕的徐阶,主动提出退出一部分田产。可是,海瑞坚决要求徐阶必须退出一半以上的田产,并劝告不要为富不仁。
时任首辅高拱为了清除异己,正在四处搜罗徐阶的把柄,于是主动拉拢海瑞,刚直“太过”的海瑞稀里糊涂成了高拱挥起的大棒。不久,徐阶的两个儿子被充军流放,没收全部田产,曾经的首辅徐阶最终落得一无所有、家破人散的境地。海瑞虽被盛誉笼罩,似得了民心,同僚却无不投以白眼。
海瑞办案,如果穷人和富人一起来告状,他不用查,便断定过在富人,先将富人抓起来打板子,他笃信为富则不仁。在海瑞的治所,尽管吏治清明,鲜有贪官污吏,但百姓的生活也没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甚至更穷了——那些富户和商人一听说海瑞要来,大多携家带眷,急忙逃往他乡。
其实,“海青天”十分尴尬。一方面,海瑞眼里容不下沙子,被深谙官场之道的士大夫所唾弃;另一方面,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又意气用事,简单粗暴,考虑欠周全。
当然,海瑞还是颇令百姓敬仰的,他是不惜性命的勇士,将一切私利抛诸脑后。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评价说:“先生如世之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海瑞因三“太过”而孤独官场,倘若再智慧些,做到外圆内方,是否更益世益己益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