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期文库 寻梅探美之一

呵手试梅花

李木心

  南朝刘宋时,有一年正月初七,建康城(今南京)的腊梅花开了,整座城弥漫着腊梅花的香气。秦淮河畔游人如织,家家户户的女眷头上戴着各种花样的人胜(人形的饰物),打扮得漂漂亮亮在街上游玩嬉戏,好不热闹。

  皇宫里也不例外,在雕梁画栋前,腊梅花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寿阳公主和宫女们一上午都在玩闹,午间她有点疲倦,卧在含章殿廊檐下小憩。阳光暖暖,微风里揉满了腊梅花的馨香,一朵腊梅花闪着金黄色的光,在熏风中如羽毛般轻轻回旋,飘落到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粘住了。宫女们都觉得额上有一朵腊梅花好漂亮,于是竞相效仿,也在额上贴一朵腊梅花,梅花妆很快成为最靓丽的妆容样式,并传到了宫外。腊梅花期结束后,女子们还用金箔剪成梅花的形状贴在额上做装饰,风靡全国。

  由于金箔太贵,后来慢慢发展成用绢或彩纸剪成梅花贴在额上,用胭脂水粉画在额上也行,而且图案不仅仅限于梅花,额上、腮上都可贴可画,这种美妆的名字就叫“帖(通假“贴”)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就是写花木兰替父从军返回家乡恢复女儿身后,对着镜子化妆的欢快性情。

  一幅传为元代无名氏的作品《梅花仕女图》,定格下了女子以梅花为妆的动人瞬间。画面左侧有一块山石,山石前两丛清雅的水仙花正在绽放。一株梅树的树干虽然延伸到画外,但通过左上方的花枝斜出又回到画面,朵朵梅花在枝头绽放。梅枝下面,一位妙龄仕女身着深浅不一的红色衣衫,亭亭玉立。只见她细眉凤目,樱桃小嘴,右手拿着一面菱花铜镜对镜自照,左手刚刚把一朵梅花贴在眉心,弄好了美丽的梅花妆。仕女优雅端庄,画面色调柔和,氤氲着淡淡的梅花清香。

  梅树下盛放的水仙花是过年前后的应景花卉,仕女戴了小葫芦耳环,葫芦有着“福禄”的美好寓意。小葫芦耳环是古代女孩春节期间戴的首饰,水仙花和小葫芦耳坠都点醒了画面的节令——春节。尤其是梅花“占春前信息,腊后风光”,被称作新年第一春,排在二十四番花信之首:“二十四番花信风,此风先到寿阳宫。”宋人李德载也说“春信报新阳,晓来枝上斗寒光,轻点寿阳妆”,整幅画契合了寿阳公主正月初七落梅成妆的意境。

  寿阳公主爱梅花,但梅花只开一次,她为了留住梅花的香味,于是收集雪中梅花,搭配香料精心调制成了“梅花香”“雪中春信”“春消息”三款香,被誉为“梅香三绝”流传至今,她还被后人封为“梅花花神”。

  《梅花仕女图》的作者不详,传说为元代作品,但是画中仕女的样貌、体态和服饰等都与明代画家唐寅的画风非常相似。画面溢满才情,格调雅致,画出了梅花清姿以及伊人独立花下的清幽曼妙,或许这就是梅花花神的神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史漫笔~~~张树民
~~~戴冠伟
~~~徐悟理
~~~于俊杰
星期文库 寻梅探美之一~~~李木心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津
   第04版:天津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世界
   第08版:世界
   第09版:社会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服务
   第12版:文娱
   第13版:副刊
   第14版:副刊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海瑞的“太过”
谁将标点符号引入中国
削 弱
团泊湖观云
呵手试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