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史漫笔

进退有度话范蠡

张树民

  司马迁作《史记》,人物事迹虽然多姿多彩,然而,令笔者最钦敬者,唯有范蠡。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先为越国大夫,后封上将军,素有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之誉,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笔者叹服范蠡,并不因为他身上闪耀着这些高光,而是其知进的锐利,知足、知止、知退的淡泊,进退有度的从容和坚定。

  范蠡出身寒微,但志存高远,他智慧超群、博学多才、文武双全,洞察力惊人。他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笃,二人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在越国,他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王勾践。面对吴国的强大威胁,范蠡凭借智慧和谋略,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获封上将军。范蠡以其出色而全面的才能,为越国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范蠡并没有因为功成名就而贪图享乐或留恋权势。他早已默默观察越王勾践的处世方式,由表及里地洞察人性,悟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深刻哲理。他认为勾践生性多疑,心胸狭隘,在困境中他能忍辱负重、礼贤下士,可一旦功成名就,便极易猜忌功臣。他预感“敌国破、谋臣亡”的古训即将应验,于是,在越国称霸之后,范蠡毅然决然地选择功成身退。

  越王勾践看过范蠡的辞呈后,先安慰范蠡说:“我将把越国江山分一半给你。” 接着又威胁范蠡说:“如果不听我的话,就杀了你!”范蠡看得分明,勾践的眼神阴狠而无情。一个将妻子送给吴王夫差做侍妾都不皱眉的人,所谓功臣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了保全性命和声誉,范蠡不顾勾践的“挽留”和威胁,乘一叶扁舟,连夜悄悄飘海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真正的智者,看到一点苗头就知晓发展方向,何时进,何时退,关键在于对势头的判断。弃高官厚禄,抛荣华富贵,古往今来,能做到者,寥若晨星,而范蠡是最亮的一颗。范蠡也曾向好友文种示警,奉劝文种离开越国以避祸,但文种难舍权位而犹豫,最终被诬陷谋反而死于勾践剑下。倘若说范蠡在越国辞官仅为避祸,那么,弃齐国相位,却完全出于知足、知止和知退。看淡权位,看淡财富,散财以聚仁德,以仁德立身,无疑是范蠡一生的高尚追求。

  离开越国后,范蠡辗转到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泛舟商海。他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发现了当地的商机,并果断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组织家人和雇工们开垦荒地、养殖牲畜、投身渔业,没过几年,资产积聚数十万。因其贤名远播,被聘为齐国相。可出人意料的是,范蠡没干多久,自忖“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迁徙至陶地定居继续经商。

  范蠡来到居天下之中的陶邑,此地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为贸易中心要道。于是,范蠡自谓陶朱公,留在此地,“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没有几年,又“资累巨万”,富甲天下。陶朱公居陶经商19年间三掷千金,他三聚三散,将财富“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范蠡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百姓发家致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生财之道。

  鲁国有个叫猗顿的人,穷困潦倒,他听说陶朱公致富有术,便来求教。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大畜牛羊,后成富翁,驰名天下。陶邑低洼多水,陶朱公便教百姓凿池养鱼。他告诉百姓:“致富之法五,养鱼第一。”后来,陶朱公在总结民间养鱼经验的基础上,参照自己的养鱼实践,撰《养鱼经》,以授人养鱼技术,助百姓致富。《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赞《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范蠡善于聚财,乐于疏财,又肯帮助百姓致富,世人尊其为“文财神”,可谓实至名归。

  明智如范蠡者,古今有几人?范蠡68岁经商,88岁过世,他三次积累千万巨财,尽散其财以扶贫济困。如此非凡之举,古今又有几人?

  财散出,德聚来;重德轻财,重义轻利,乃范蠡高尚品格的写照。范蠡择进,便出将入相,强国家益苍生;范蠡择退,则隐姓埋名,智慧经商、道德经商,取得的财富不供自己享乐,而是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他令世人敬仰、名垂千古,岂非顺理成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天下
   第08版:社会
   第09版:社会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文娱
   第12版:服务
   第13版:副刊
   第14版:副刊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进退有度话范蠡
“百木之王”无人识
爱 戴
夏天的首轮明月
白薯干儿
孙武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