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崖上的“奥特曼石窟” 安岳石刻新题待解

  评论员 宋学敏

  四川安岳的石羊镇,一位周姓男子在崖壁上凿出了一个高3.5米的洞窟,又用两个月时间,雕刻出一尊2.8米高的石像。石像的身体是传统大佛的禅坐姿态,头部却形似日本特摄片中的“奥特曼”。视频在社交平台传开后,有人调侃这是“乐山大曼”,“弥补了摩崖石刻没有奥特曼的缺憾”,也有人质疑“文化入侵”,更多人则提醒他“小心侵权”。

  周先生的故事带着草根的直白。过完年,他找本地师傅学了一个半月雕刻,便扛着电锤上了山。选崖壁、凿洞窟、搭脚手架,每一步都用视频记录。他说选奥特曼只因“好玩”,想和传统石刻区别开。网友质疑“文化入侵”或“侵权”。他连夜赶往南充博物馆,对着酷似奥特曼的汉代陶俑拍照,回来重修头部线条。既可规避现代IP的法律风险,又能摆脱“亵渎传统”的批评。即便如此,直播间里仍有人举报,他只能苦笑:“现在像奥特曼,但肯定不是”。

  而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合法性。周先生称咨询政府时获得“小规模石刻不禁止”的口头答复,但石羊镇政府随后明确:“不管什么石刻都不能随便乱做,必须审批”。县文旅局的回应更微妙:若不在文物保护区内“管理可能宽松些”,但最终“要看用地性质”。这种差异反映了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法规对“私人石刻创作”缺乏明晰界定,政策执行存在弹性空间。即便在自家山体开凿,若涉及林地或矿产,就可能触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多重红线。普通人要在这样的模糊地带把握边界,并不容易。当然,若非网络发酵,这次开凿或许不会进入监管视野。

  随着舆论发酵,周先生隐藏了所有视频,宣布因“雕刻没有收入”将停工找工作。三场直播总收入仅4元,对投入两月心血和3000元成本的他而言,也是一盆冷水。这一场草根文化实验带来了新问题。完全禁止可能扼杀文化活力,放任不管又易导致无序开发。能否在“禁止”与“包容”间划一道线?例如建立“微创作”备案机制,对非保护区、小规模、非商业的个人创作开辟简易通道。

  安岳作为“中国石刻之乡”,拥有10万余尊唐宋造像,石羊镇更密集分布4处国保单位。这里能否尝试设立民间石刻创新实验区?在保护文物本体前提下,引导当代创作与传统对话。毕竟今日的“非专业石窟”,可能是未来的文化印记——只要它符合规范且承载时代真实情感。

  这场风波已成一次生动的公共普法课。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法治框架下,为民间文化创新找到更健康、可持续的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天津卫
山崖上的“奥特曼石窟” 安岳石刻新题待解
东南快速路黑牛城道上 有了两处临时出口
天津SOS儿童村 昨日举办开放日活动
浪潮东疆暑期狂欢 开启体验水下“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