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筢子是乡下常用的农具。我小时候用过的竹筢子是从供销社买来的,因为北方没有竹子,做不了。筢子刚拿回家时,竹篾的弯处还有火烤的痕迹。时间长了,用得久了,尽管筢齿磨短了、变秃了,但我们仍然舍不得丢掉它,就把秃得最厉害的那根筢齿取下来,换个新的。
霜降过后天气转凉,黄叶飘舞的景象映入农人们的眼帘,大家感叹秋去冬又来之余,考虑更多的是什么时候把落下来的树叶搂回家去。一夜大风过后,天还没亮,就会听见左邻右舍传来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声。当然,起得最早的还得是母亲和我们。我穿上大棉袄,戴上棉帽子,母亲和妹妹系上条旧围巾,我们扛着竹筢子,背起大筐,直奔河边、林地、路边及田里沟沟渠渠有树木的地方。
搂树叶,母亲是行家里手,因为这活儿,母亲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她先找树叶聚集最多的地方,用手一把一把地把树叶掐到筐里,然后在沟里顺着沟坡用筢子从上到下左一搂右一搂,把沟坡上的树叶一筢一筢搂到沟底,再顺着沟底划拉成堆,最后装筐。
春天,小麦返青的时候,要用筢子搂出干枯的麦苗;秋种的时候,田里的杂草清理工具非筢子莫属;散落的柴草,需要用筢子聚拢成堆……
打场晒粮的时候,筢子是最忙的。麦秋的时候,轧下来的麦粒堆成一堆,里面往往混杂着麦秸子等较大的杂物,这时筢子便派上了用场。母亲头上系着块蓝色的方巾,站在粮堆一侧,用筢子一下下地把杂物清理出来。
大晴天时,母亲便把麦粒摊在路边或者场院,太阳一晒表层热乎乎的,光着脚踩上去烫得慌。晌午,母亲头顶着烈日,拉着筢子在麦粒上面走一遭,就把它翻了个个儿。
秋天收割玉米、高粱等作物时同样少不了竹筢子,高粱、豆子里掺杂的较大秸秆,没有筢子是解决不了的。竹筢子的用处还有很多,家家户户不可或缺,不仅农忙时用的多,平时也离不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筢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没准哪天它就成了人们的乡愁。

